【正見網2025年11月05日】
清末有一位官商名叫李宗岱,號「山農」,廣東佛山人,官宦世家,廣東巨富。他在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任山東布政使,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任山東督糧道,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任山東五府(濟南、東昌、泰安、武定、臨清)道台,次年兼任山東鹽運使,官階四品。後來,朝廷搞洋務運動,他就辭官經營金礦,憑藉官場人脈和家族資金支持,加上採用西洋技術,成為聞名全國的「黃金大王」。他開的金礦日產黃金20兩,年產黃金7000兩,最盛時期礦工有3000人。據說這位「黃金大王」李宗岱親眼見過龍鱗,還曾請西洋化學技師化驗過呢。
這件事是怎麼記載下來的呢?那就要說到另一位廣東佛山名人吳趼人(1866~1910年)。吳趼人,清代小說家,自號「我佛山人」,並以此為筆名,寫了大量的小說、寓言和雜文,名聲大噪,僅以其書齋名 「趼廛」 命名的著作就有《趼廛筆記》、《趼廛隨筆》、《趼廛續筆》、《趼廛剩墨》、《趼廛詩刪剩》等幾種。他在《趼廛剩墨》、《趼廛筆記》中都提到清末「黃金大王」李宗岱親眼見到龍鱗,還把龍鱗送過去化驗的事跡。李宗岱與吳趼人都是廣東佛山人,因此相識。
據此筆者整理如下:李宗岱在山東當官時,住在濟南,忽然有一天突降大雷雨,不多久雨就停了,這時他的僕人從外回來,向他呈上一物,說是龍的腳趾。然後僕人繪聲繪色的描述道:大雷雨時,一條龍被雷電打了下來,墮在城內某處,僕人趕忙擠過去看熱鬧,去了才知道龍已經死了。於是眾多市民開始分龍屍拿回去吃,他好不容易搶到了一隻龍爪,龍爪「大如五鬥箕」。不料回來的路上,就不斷被街坊鄰居瓜分,結果只帶回了一根龍腳趾,這節龍腳趾「粗如人臂」,布滿龍鱗,龍鱗「燦爛作五彩色」。李宗岱就把龍鱗揭了幾片下來,作為玩具把玩,龍鱗呈方形,紋路也是方形。
後來李宗岱辭官經營金礦去了,這時他只保留了兩枚龍鱗。金礦上有請的西洋化學技師,指導金礦冶煉。於是他就把西洋化學技師請到家裡,讓他們化驗分析龍鱗。西洋化學技師將龍鱗加熱烤乾,發現是分層結構,一片龍鱗,可以被分成數十層薄片。可惜沒有化驗出來是什麼物質構成的,也許是用的方法不對吧。
記錄此事的吳趼人在甲辰年(公元1904年)遊歷山東濟南,當地人對墜龍事件還記憶猶新,很多人都能描述當時的情況,可見龍確實存在,可惜忘了向當地人索要龍的骨頭、牙齒、鱗片等證物。其實世界上還有許多科學未解之迷,對未知事物要持開放包容的心態,不可斷然否定,更不能迷信科學。對科學的迷信同樣也是一種愚昧。
資料來源:清末吳趼人《趼廛筆記》、《趼廛剩墨》
原文:
《趼廛筆記》:李山農觀察官山東時,忽一日,天大雷雨。既霽,僕人自外歸,以一物呈觀察,雲龍趾也。適雷雨時,空際墜下一龍腿,市人爭臠分之,仆亦攫得一趾。審之,粗如人臂,鱗甲滿焉,燦爛作五彩色。乃取鱗數片,以為玩具。鱗方形,其紋亦方。時觀察方辦金礦,化學師數人在寓,命化而驗之,雲無原質。今觀察已作古人,龍鱗或猶在也。觀此,則龍之為物,不盡誣矣。甲辰游濟南,惜忘以此事叩土人,片鱗碎甲,當猶有藏之者也。
《趼廛剩墨》:李山農觀察在山東時,一日雷雨大作,市民嘩傳雷擊一龍,墮城中。其仆趨視,攜一爪歸,大如五鬥箕。旋為鄰人臠分以去,觀察僅得鱗二枚。時方擬開金礦,寓中延有西洋化學師,使化之,不得其原質。曝干揭之,蓋累數十層而成一鱗者。鱗作方式,其紋亦都作正方形。甲辰,余游濟南,東人猶有能言之者。究不知果為龍否也。
註:《趼廛筆記》、《趼廛剩墨》對此事記載略有出入,《趼廛筆記》裡只說天墜龍腿,《趼廛剩墨》中則是墜龍,考慮寫作時間《趼廛筆記》只是他聽人描述,《趼廛剩墨》是吳趼人到濟南實地考察後所做,可靠性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