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4月05日】
我最近擔任小學高年級的科學教育,累積的經驗不多,寫出來做個交流。
許多科學教育的研究常設法了解學童的迷思概念,希望能協助學童去建構科學概念;發展出來的一些實驗操作、觀察結論等也大多是實證科學那個基點的東西,所以我想:迷思概念、科學概念、實證科學這一套教學方式和材料內容都有待昇華。
雖然面對學童、教學的是教師,但是更真切地講「是真理能使人相信明白」,如果以大法的基點,將對科學的正見帶入現有的課本的主題,既符合了現行教育的形式,內涵卻不再淺薄了,全然不同了,順著這個思路,多少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至於怎麼成熟、開創到什麼程度,教師本身要昇華。
破除學童的迷思,需要理智、智慧去證實去講清。把對科學的正見和宇宙的真相不斷地講、學童的思想就能不斷地歸正。大法給了教師智慧,是有能力去破除學童迷思的。我想這就是在證實大法、講清真相,修煉中的教師,在工作中可能有這種表現。
以萬有引力為例,教學前大略可以準備的教材或教案的方向有哪些呢?
首先,我先再學一次有關萬有引力的法。想萬有引力就像是經過怎樣的過程發展出來的理論呢?一對青蛙不小心落下井,嘗試跳出井屢次失敗後,從此認命自己是井底之蛙,再也不「突發奇想」跳出井了,長久生活在這麼狹小的天地,鄙陋淺薄的見識,使它們無法相信井底世界以外的事物,井底之蛙一族也會發展出它們的所謂真理,例如萬有引力、進化論、大爆炸理論。如果有一天,井底之蛙出了井外,它們也會發現它們相信的所謂真理其實都是錯的。
推論:人如果有機會突破時空,正見更廣更大更多時空的事物和理,其實也能象井底之蛙一樣破除種種謬見和迷思。
問題:發明飛機的人如果象井底之蛙一樣,抱著「不想跳出井了」這樣的想法,他們可能會想要去發明飛機嗎?
比較:發明飛機的人和井底之蛙的性格有何不同?
討論:悲觀沉淪的想法是不是比較象井底之蛙的想法,樂觀昇華的想法是不是比較象發明飛機的人的想法。
調查或訪問:悲觀沉淪和樂觀昇華的想法,有哪一種想法的人比較可能對萬有引力深信不疑?
迷思:對於萬有引力深信不疑的學童,比較受限於感官經驗,認為萬有引力確確實實是不可能擺脫的,是永遠可以重複驗證的。
發現問題:呈現這層空間可以觀察到的更高一點的空間的事物、現象和理,在這過程中,使學童發現自己對於萬有引力的謬見和迷思,鼓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以水的蒸發、鳥類飛翔、氣球、鴨子戲水等等例子,來說明:和萬有引力相對的還有浮力;和凝固相對的還有溶化;和凝結相對的還有蒸發;和人心沉淪相對的還有昇華;和井底之蛙相對的還有自由飛翔的鳥類。而水、鳥、氣球、鴨子等更多更多生命物質都不知什麼叫萬有引力。
引導正見:往宇宙、粒子這方面引導學童認識生命、物質、時空。其實就算都不知道萬有引力理論,用物體密度大小排序依然可以決定物體的垂直位置會穩定在何種物質之上、何種物質之中、何種物質之下。而物體密度就不是一成不變的了,溫度、能量就能使密度改變,放大看就是另外的時空中物體的粒子和粒子之間的距離改變了,就像水完全蒸發成水蒸氣,那不就是完全不被水所在這個空間萬有引力的限制了嗎?因為完全都跑到水蒸氣的微觀空間中去了!因為密度變得很小很小了。那麼人是不是也可以透過什麼方法改變密度呢?……
成果發表:如果能把教學成果,以實物創作或發表在媒體的方式,來展現對於學習主題的正確認識,那就太好了,例如科普展也是不錯的管道。
以上內容並不是我實際教學內容,只是有這樣的想法,可以隨機或溶入教學中應用所舉的一個例子,也許能有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