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7月30日】
緒言
說起治,人們想到的就是安邦治國,除此以外,大概沒什麼概念了。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是系統的,一連串的概念,都包括在了治的範疇之中。每個人都修身養性,仁義禮讓,家庭能不安泰嗎?是啊,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庭都濟濟一堂、井井有條,社會能不穩定祥和嗎? 再者,社會中每個團體,都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對此的正確施治,不能不是人們應該重視的。
那麼,我們此篇中探討的,就是如何對社會團體這樣的人群施治的問題。在現代社會來講,這樣的團體中,以企業最為眾多,和最具代表性,因此,我們就探討一下企業的治理吧。
把修行的概念引入企業管理中,不是出於標新立異。其實,探討企業管理,從東方的傳統文化中,我們會發現更多的智慧財富。
現代企業的理念中,經常重複的是這樣,「做大做強」,「獨占鰲頭」,「拓展開發」, 「迅速崛起」,「持續增長」,「快速發展」……。與此對應的,則是新理念、新觀念、全新營銷模式、全面質量管理、一條龍服務、最佳資財整合、人才戰略、價格策略等等。以至於,斷章取義的截取傳統文化而謀求企業發展,不是嗎?「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就常常被一些管理學家所引述和借鑑。不能否認,這些也都是人類努力思索的成果,其中不乏一些耀眼的部份。
不過,在修煉人看來,現代企業管理的基點,已經就有問題了,往下的手法,更不用提了。至於最終的結果,很多危害了人類本身。比方對環境的污染,對人類道德不知不覺的破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浪費等等。有些企業的行為後果,貽害非常之大,雖然也許一時的掙了很多錢。
現代人搞企業,最大的誤區在於,只著眼於錢。其基點的偏頗,根子也就在這裡。如果把話說遠一些,現代人不斷的步入重利忘義的絕境,使其各行各業社會行為的本身,帶給人的已經不是自在和諧友善了,而是無情、競爭、算計、緊張和壓力。
搞企業,當然的出發點是為了賺錢,不過,這不是其目地的全部。
隨著人類技術能力的掌握,製造更多的用品來滿足人富裕生活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結果,隨之產生了集體性勞動,也就使企業這個東西,應運而生。那麼,企業的最初功用,是為了製造更多產品的目地。
為了維持企業的持續生存,資產的平衡收支,以至於財富的不斷積累,就成為理所當然了。這個,就是企業運作的又一個目地。
企業,是一個人群的所在,是群體的人們一起度過很多人生時光的處所,所以,這裡是大家的思想、行為、情感集中表達的地方,同時,也是大家思想行為不斷得到塑造的地方,情感不斷受到刺激的地方。所以,在這裡的感受,不能說不是這裡的人們,生活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企業這樣的團體單位,能說不是員工們獲得人生愉悅生活的要素之一嗎?
企業的產品,服務於社會,其產品的適用性、耐用性等等,直接對客戶負責,構成客戶生活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直接影響客戶的生活感受。那麼,拿出令客戶滿意的產品,就是企業目地的又一個組成。
通過自己的所為,把此製造成彼,是人類能力的體現。不過,其過程中,大自然賜予的原料,浪費的多少啊?生產環節的廢棄物質,對生態有沒有破壞呀?其產品的最終利用後果,對人類思想道德是損是益?等等這些的考量,又是企業生存於世的其它目地吧。
那麼,搞企業的基點,不應該從這些地方著眼嗎?
顧此失彼,是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如果我們完全著眼於企業的贏利目地,那麼忽視了其它企業生存最基本最應該的動機,最終使企業運作行為走向了畸形和極端,也就在所難免了。
所以,做企業,是不是先確立這樣的思想呢?
生產出社會需要的,品質質量和適用性,及價格諸方面都使人滿意的產品;過程中不浪費自然資源,不污染自然環境;對社會道德沒有負面作用;培植對內部職員的精神生活具有積極意義的企業文化;給予職員合理的資財報酬;獲取相應的利潤回報。總之,通過自己的企業活動,帶給社會的不止是物質豐富,和獲取自己的利潤所得,同時也要對社會道德負責,方方面面對人類 的生存和生活負責。
擁有乾坤道德,天地正氣的大家氣概;具有煙雨平生,竹杖芒鞋的洒脫豁達;抱有誠信待人,童叟無欺的傳統良心;拿出一絲不苟,堅韌耕耘的勤奮精神。這樣的基點搞企業,也算應了一句日本諺語――盡人事,待天命。
成功與否姑且不論,上對天,下對地,中間對人,都有個完美的良心交待,也算真正的不枉為一場,不枉活一世吧。
如果上面的討論,權當搞企業的基本基點的話,那麼,我們接下來對創辦企業的基點、理念及企業文化方面,再做一些詳盡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