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人物與歷史 (2)

胡乃文


【正見網2007年02月27日】

【漢朝】

漢朝與魏晉時的名醫輩出,淳于意、張仲景、華佗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

《史記》有相當長的篇幅寫淳于意的事跡。

師父說什麼就做什麼的淳于意

淳于意聽從同郡的陽慶說“盡去爾方書”,把自己以前所讀的醫書都拋棄了,再受業於公乘陽慶,盡得師父公乘陽慶之所有學術,包括接受了藏書如:黃帝、扁鵲的《脈書》、《五色診》、《接陰陽禁書》等,讀後都很靈驗有效。這個故事的意義有,師父教徒弟時,要將不同法門的東西都扔乾淨,才好真正的做個好弟子。

淳于意和翔實的病例

淳于意因為各處遊走為人看病,疏忽了為做官的人們診治,得罪官方,被判了刑罰,差點被肉刑。尚幸有女緹縈上書救父,得以免刑,而且當年也廢除了肉刑法。後來皇帝詔問淳于意所治的病案效驗。淳于意答覆說,使用了陽慶的診治方法後,脈理、療效都是很靈驗的。說了許多的診驗,例如知道病人將發生何種病象,何時會死亡等,也知道病人在發病前做了哪些事情,用藥就可以好,並且他的診療案子也寫的相當詳細,後世常有人云,淳于意乃歷史上寫醫案最詳細的第一人。

淳于意曾飲用上池水

有趣的是,《琅嬛記》有個故事,說:倉公淳于意有次夢到游蓬萊山,“見宮室崔嵬,金碧璀璨,光輝射目。忽一童子以杯水進,倉公飲畢,五內寒徹,仰首見殿榜曰:上池仙館,始知所飲乃上池水也。由是神於診脈。”從夢到飲以“上池水”後,變成非常神驗於診脈的醫生了。扁鵲從師父長桑君那兒也是學到了飲用上池水,乃至於能“見垣一方人”,透視人的五臟癥結。

橘井救疫病

古代的好醫生常與神仙有關係,淳于意、扁鵲都飲了上池水之後,診看病如神,蘇耽早年就失去了父親,但事母至孝。漢文帝時修成道果,將離去時,給了母親能獲得飲食與金錢的活命工具,又留下了拯救染流行病病人的飲用井水和橘葉法。《列仙傳》云:“語母曰:某受命仙徽,當違色養。母曰:我何存活?公以兩盤留。母需飲食扣小盤,需錢帛扣大盤,所需皆立至。又語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樹,患疫者,與井水一升,橘葉一枚,飲之立愈。後果然。求水葉者,遠至千裡,應手而愈。”

診脈如神的郭玉

一位不知姓名的老翁,常在涪水釣魚,因此別人叫他涪翁,據《太平御覽》雲,他著作了《針經診脈法》傳世,程高和郭玉曾拜師於他。

《後漢書》方術傳雲,郭玉乃廣漢雒人,隨師涪翁學習“方診六徵之技,陰陽不測之術”,漢和帝時當了“太醫丞”的官位,看病多有效應。診脈可以在許多雜處之人中,診出男女不同的脈。皇帝發現他看病時,治療當官的效果有時好有時差,然而看診百姓就都好且快些痊癒,他的解釋是,看位尊者,有恐懼之心,並且他們也有不信醫生的那種表態:“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懾以承之,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疆,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針有分寸,時有破漏,重以恐懼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猶不盡,何有於病哉?此其所為不愈也。”(《後漢書・方術傳》)

賣藥不二價的韓康

古時的醫生,象韓康一樣賣藥不二價,守信用的相當的多。《後漢書・本傳》:“韓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常採藥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餘年。時有女子從康買藥,康守價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耶?乃不二價乎?康嘆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焉,何用藥為?乃唏入霸陵山中。”

著作《傷寒論》的張機

東漢時,出了一位大大影響中醫界內科學術的醫生,他叫張機,字仲景,南陽棘陽人,向同郡張伯袓習醫。當時的何顒,曾向人說:“仲景之術,精於伯袓。”伊尹做湯液,仲景又論廣伊尹,作了數十卷,其中的方劑用之多有效驗。以前的醫書,有治病之法而無治方,自仲景的《傷寒論》傳出後,才開始有詳細的治法、製藥法、服藥法、且有序的、有藥理說明的處方。華佗讀了《傷寒論》,喜曰:此真活人書也。另外,仲景還有著作《金匱玉函要略》三卷。

預知病情的張機

《甲乙經》有關於張仲景預言當時在朝廷的官員、僅二十多歲的年輕侍中王仲宣將來到四十歲時,有眉落現象,之後半年將死,後果然說中了。皇甫謐《甲乙經・序》:“漢有張仲景,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不能盡記其本末。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懸壺醫由來

有叫費長房的人,跟一位賣藥老翁學習道法和醫術,那位老翁賣藥是不二價的,可是凡來治病者都痊癒。費長房學習,得到老翁賜與的符咒,能“醫療眾病,鞭笞百鬼,乃驅使社公。”可是,“後失其符,為眾鬼所殺。”(《後漢書・本傳》)可見,治病救人可以,但還是要敬鬼神的,不能因為治病,而對另外空間眾生就沒有慈悲心了,隨意的“鞭笞”它們。

【魏晉時期】

傳奇的華佗

如果說影響中醫內科第一的是東漢明醫張仲景,那說到影響中醫外科最重要的就應屬另一名醫華佗了。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後漢書・方術傳》雲,雖然他年紀很大了,卻看起來像是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他又“精於方藥,處齊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秤量,針灸不過數處”,內科與針灸科都非常有效,且處方藥物和針灸都是很少量的。最引人稱道的是他的外科手術,不但有麻醉藥物可用,而且有外用神膏可敷,很快就能痊癒:“若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積;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煉功養生的華佗和弟子

當時有廣陵吳普、彭城樊阿,從華佗學醫。華佗曾和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蹏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吳普照著施行,年紀九十多歲,還“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服餌養生的華佗和弟子

樊阿善於針術。一般醫生都說“背及抿髒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可過四分。”而樊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闕抿髒乃五六寸,而病皆瘳”。有一次,樊阿向華佗求取有無可內服食而有益於人的處方。華佗就授之以“漆葉青黏散”,處方是:“漆葉屑一鬥,青黏十四兩,以是為率,言久服去三蟲,利五臟,輕體,使人頭不白”。樊阿照做,竟壽達百餘歲。

好學不倦神授醫術的華佗

華佗的醫術為何那麼高明?有這樣的傳說:當華佗游山之時,在古洞前休息時,聽到有人在探討治療病的方法,聽到時極為歡喜,被洞中人呼之進入,傳習醫術。《中藏經・序》這樣寫的:“性好恬淡,喜味方書,多游名山幽洞,往往有所遇。一日,因酒息於公宜山古洞前,忽聞人論療病之法。先生訝其異,潛逼洞竊聽。須臾,有人云:華生在邇,術可付焉。復有一人曰:此生性貪,不憫生靈,安得付也?先生不覺愈駭,躍入洞,見二老人,衣木皮,頂草冠。先生躬趨左右而拜曰:適聞賢者論方術,遂乃忘歸。況濟人之道,素所好為,所恨者,未遇一法可以施驗,徒自不足耳。願賢者少察愚誠,乞與開悟,終身不負恩。首坐先生云:術亦不惜,恐異日與子為累。若無高下,無貧富,無貴賤,不務財賄,不憚勞苦,矜老恤幼為急,然後可脫子禍。先生再拜謝曰:賢聖之語,一一不敢忘,俱能從之。二老笑指東洞云:石床上有書一函,子自取之,速出吾居!勿示俗流!宜秘密之。先生時得書,回首已不見老人。先生懾怯離洞,忽然不見,雲奔雨瀉,石洞摧塌。既覽其方,論多奇怪,從茲施試,無不神效。”

外科聖手華佗

《襄陽府志》記載說,華佗為關羽刮骨去毒,後來被曹操害死:“華佗洞曉醫方,年百餘歲,貌有壯容。關羽鎮襄陽,與曹仁相拒,中流矢,矢鏃入骨,佗為之刮骨去毒。後為曹操所殺。”

董奉譽滿杏林

古代的醫生,奇人異士極多。壺公、郭玉、華佗、董奉都是。

《三國志・士燮傳》注有雲,董奉是一位神仙,曾用藥丸給了交州刺史士燮服用,三日前死了的士燮,竟能在半日後而起坐。《三國志・士燮傳》註:“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頤搖消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

董奉給人看好了病不收錢,只命病人根據病情的大小而種杏子,後來杏子成了樹林,用杏換穀物救濟貧民。以後的人稱好醫生的醫院或診所為“杏林”,和董奉的奇蹟有關。《南康府志》云:“董奉,字君異,候官人。有道術,隱廬山為人治病,不受謝,惟令種杏一株,數年成林。杏熟易谷,以濟貧民。永嘉中仙去。今廬山杏林,乃其遺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