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3月01日】
世界上每一個民族的歷史都是以神話開始的。
在雪域高原上流傳著一部動人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在久遠年代以前,藏區妖魔鬼怪橫行,天災人禍遍地,百姓慘遭荼毒。觀音菩薩向阿彌陀佛請求派天神之子臨凡,救拔眾生於水火,於是被賦予超凡品格和法力的格薩爾王降生人間。他憑藉諸天護佑和智慧勇氣平定四方,降妖除怪,最後功德圓滿,返回天界。
不僅西藏這樣充滿神秘的地區以神話記述自己歷史的開端,現代科技發達的國家同樣如此。現在基督教和猶太教奉為《聖經》的《舊約全書》也是以「創世紀」開始的。《舊約》也被視為猶太人的歷史,而其前五章的記述者,正是帶領猶太人劈開紅海走出埃及的先知摩西,故《舊約》前五章被稱之為「摩西五經」。
希臘,這個現代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同樣以神話開始了自己的歷史。大約在公元前八、九世紀,行吟詩人荷馬在各地講述著被視為希臘人文化經典的《荷馬史詩》。《荷馬史詩》分為兩部,一部名叫《伊裡亞特》,講述了希臘人對小亞細亞王國特洛伊的遠征。第二部叫《奧德賽》,講述希臘人用了奧德修斯的木馬計攻占特洛伊城後,奧德修斯歷經十年返回故鄉伊塔克的故事。這兩部史詩儘管以戰爭和奇遇為主線,卻包含了對古希臘奧林匹斯諸神及其傳說的系統修訂,被奉為希臘最權威的歷史記載和宗教經典。在這裡,歷史和神話表現了高度的統一。
當我們把目光從南歐跨過愛琴海移向西亞的時候,我們注意到古巴比倫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記述的同樣是人神同在的歷史。史詩以眾神創造的烏魯克國國王吉爾伽美什的一生為主線,大量描寫吉爾伽美什和朋友恩奇都與巨妖洪巴巴做戰救出女神伊什塔爾,以及殺死天牛並尋找永生的過程。
在古代印度,最古老的兩大史詩為《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講述俱盧家族的後代堅戰與難敵之間的戰爭故事,最後以堅戰奪回王位卻帶著妻子黑公主去喜馬拉雅山修道,並升入天堂結束。《摩訶婆羅多》包含了大量的印度神話與哲學觀念,其目的是闡明愛、財、法和解脫這四個人生目標,而又以達到解脫為人生的最終目標。
身在東亞的中國,其上古歷史更是一部神話演義。
神遊太空,俯視地球,我們發現從南歐、西亞、南亞和東亞,這些古老的文明無一例外地以神話史詩開始了他們最初的篇章。然而,這些民族的歷史隨後又都變得支離破碎,只有中國再次顯示出他的不凡。他的歷史記載不但從未中斷,更詳盡得可以稱為每一個時代的大百科全書。
(推出字幕:歷史)
一、歷史中的智慧
猶太人最初的歷史是先知摩西書寫的。摩西是上帝的代言人,他得到上帝賜予的手杖,承擔起了將猶太人從世世為奴的埃及領到迦南地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摩西大顯神跡,也一次又一次告誡猶太人應如何遵守上帝的誡命,並留下了許多後來都應驗了的預言。特別是他在西乃山得到上帝傳十誡,成為上帝與以色列民族訂立的契約。
由摩西書寫的歷史,無疑是神的啟示。
關於荷馬的記載早已散落湮滅,他是否能行神跡我們已無可考證,但他的史詩能成為有關奧林匹斯諸神的經典,也顯示出荷馬迥異於常人。
《摩訶婆羅多》則奠定了整個印度的文化,其中的「博伽梵歌」成為婆羅門教的經典,也成為瑜伽修行者的經典。這個能使人達到閉氣、辟穀若干天,乃至凌空飛行的瑜伽經典也絕非普通人所寫的書。《摩訶婆羅多》正是由廣博仙人敘述,天神濕婆的兒子象頭神記載的。
西藏的《格薩爾王傳》並非象「摩西五經」或《摩訶婆羅多》那樣能夠由一人敘述或記載,然而他的形成卻有一個神奇的現象――「包仲」。 說唱藝人通過夢傳神授而獲得藝術技能。這些「包仲」藝人從未學過藝,甚至並不識字,卻突然有一天在睡夢中得到神人傳授,一夢多日不醒。待甦醒後即能滔滔不絕地說唱表演《格薩爾王傳》的史詩故事。實為不可思議。
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古老史詩,早已超過了普通意義上的歷史,更以其天啟神授的特點,成為各民族的智慧與文化之源,甚至是依法修行至得道圓滿的天書。
二、神話還是現實?
人們常常會把歷史上的真實當作神話或傳說。當荷馬離開人世2000多年後,許多人都認為《荷馬史詩》僅僅是一個臆造的動聽故事罷了。
1822年,在德國出生了一個考古學家叫謝裡曼。當然謝裡曼在出生的時候並不是一個考古學家,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父親酗酒且品行惡劣,然而他的哥哥卻愛好文學和歷史。謝裡曼在自傳中說他七歲的時候從哥哥那裡得到一本書,背後是燃燒著熊熊大火的特洛伊城門。這張圖畫改變了這個小孩子一生的命運。當別人都認為那一場希臘與特洛伊之間的戰爭只是出自一些詩人(那時的人們連荷馬是否存在都表示懷疑)的幻想時,謝裡曼卻發誓要找到特洛伊。他堅信荷馬口述的就是真實的歷史。
這個七歲男孩純真的眼睛,從德國那張圖畫中向東南望去,停留在土耳其的西沙裡克。他把《荷馬史詩》當作經典,仔細核對有關戰場的每一個細節,並根據史詩中記載的地形開始尋找和發掘工作。
1870年,一個被史學家認為不遜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日子,他在西沙裡克的山丘下找到了特洛伊城。在日記中,他激動地寫道「沒想到我會親眼目睹荷馬筆下的這座不朽城市。」
三、史官的精神
讓我們再把目光投向中國。當黃帝命倉頡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中國的文字中承載了太多的天機。
也許是一種巧合吧,倉頡本人是黃帝身邊的史官。因此中國文字的誕生,似乎與歷史也結下了不解之緣。《史記》,作為中國正史的第一部,也是從記錄軒轅黃帝的事跡開始的。
春秋末年,大道隱沒,父子相殘、君臣相殺之事時有發生。周靈王二十三年五月,齊國的相國崔杼弒齊莊公,然後命太史伯在史簡中寫上莊公是得了瘧疾病死的。太史伯不聽,在竹簡上寫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齊莊公名光)。崔杼見了大怒,於是殺了太史伯。太史伯有三個兄弟,名字分別叫仲、叔、季。太史仲見哥哥死了,接替了哥哥的位置,繼續寫「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也被崔杼所殺。太史叔寫下了同樣的話,又被崔杼所殺。
太史家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來了,他將寫好的竹簡遞給崔杼,上面還是這幾個字――「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崔杼拿著竹簡,對太史季說:「你的三個哥哥都死了,難道你也不愛惜自己的性命嗎?如果你按照我說的意思寫,我就免了你的死罪。」太史季既不憤慨,也不驚慌,他平靜地說「按照事情本來的樣子去記錄,這是我作為史官的責任,與其失職而苟活,不如殉職而死!況且此事路人皆知,即使我不寫,天下總會有人去寫。所以我不寫也掩蓋不了相國的醜行,反而惹來有識之士的譏笑。我並非不愛惜性命,你願意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崔杼被太史季的正氣所震懾,將竹簡擲還給了他。
事情到這裡還沒有完,太史季出門的時候碰到了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南史氏說:我聽說你兄弟幾人都已被殺,恐怕無人記載夏五月乙亥的這件事,所以持竹簡而來。太史季將自己寫好的竹簡給南史氏看,南史氏見太史季確實記載了史實,這才放心而去。
這就是「史官精神」。與齊太史家族齊名的還有晉國的史官?狐,孔子贊「董狐直筆」。南宋末年的狀元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被關押在元大都(今北京)監獄裡的時候,寫下了千古流芳的《正氣歌》。他列舉先賢鼓舞自己的意志,頭兩個人便是「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史官的正氣自造字的倉頡開始,千古以降,一以貫之。
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做《左傳》以記事,做《國語》以記言。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為時人所崇拜。孔子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意思是說,那些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擺出十分恭敬的樣子,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明明怨恨某個人,卻藏起來自己的想法,表面上和那人友好,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這就是對修史者基本的要求,忠於史實,且道德高尚。歷代修史者要兼備「史學、史識、史才、史德」,並且「險惡矯誣之人,不足以言史」。因此,中國的歷史可謂信史。
四、大百科全書
中國的史書記載的不僅僅是歷史。
司馬遷任太史令一職,執掌天文。他十歲時開始習誦古文,二十歲開始周行天下,曾登會稽山,探禹穴,考察孔子遺風。在《史記》的「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簡要論列了一百三十篇的要旨。十二篇「本紀」、三十篇「世家」和七十篇列傳的絕大部分都是講述朝代、家族和人物的故事,而「書」八篇則是對當時科學的總結,《禮書》用來記述夏、商、周三代之禮;《樂書》記載自古以來音樂的興衰;《律書》講述兵法、星曆與物體比例本身的學問;《歷數》論述曆法;《天官書》論述天文星象學與人間的對應關係;《封禪書》論述祭祀名山大川諸神的禮節;《河渠書》是有關水利學的論述;《平準書》論述經濟和金融學。《扁鵲倉公列傳》介紹了醫學成就;《大宛列傳》講述西域諸國的歷史、民風;《龜策列傳》講卜筮的要略;《貨殖列傳》講各地的出產和商貿。
略述《史記》的一些章節,天文、地理、水利、醫學、卜筮、經濟、商貿、祭祀、禮、樂、數學、行軍打仗、治理國家等各個方面都是《史記》記載和論述的內容。
司馬遷在開始寫作前論述寫作動機時,就說他「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歷代的史官在修史時都延續了司馬遷的思想。煌煌二十四史,每個朝代的《食貨志》連起來就是一部中國的經濟發展史;歷代《方技列傳》連起來就是一部科學發展史;歷代經籍志、藝文志連起來就是中國的學術思想史;歷代有關五行、祥瑞、災異的記載就是研究天文、地震等的重要史料;歷代職官志就是中國官制的發展史;歷代關於少數民族和外國的記載對研究各國家和民族的地理、風俗、遷移等來說,就是少數民族史和國際關係史;有關戰爭的記載可以連續組成中國的戰爭史和軍事思想史等等。
從這個角度講,二十四史並不僅僅是史書,而是中國曆朝歷代的大百科全書。
五、歷史中的「歷」與「史」
「歷史」兩個字拆開之後就是「歷」和「史」,分別記錄「什麼時間」和「發生了什麼」。
中國歷史記載的一個特殊之處在於他的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的方式,即採用「干支」。所謂「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簡稱。其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地支。紀年則按順序取干支各一字,以甲子為始,六十年循環一次,周而復始,直至無窮。這種干支紀年的方式使中國歷史擺脫了年代的定位問題,幾千年後,中國人仍能很輕易的將中國史書中的紀年準確對應到西元的紀年上。另外中國人也以干支來紀月、日和時。換句話說,由於干支包含天干、地支各一個字,每一個時刻都由年、月、日、時的干支來標記,因此共有八個字。
由於天干、地支都與五行對應,而五行又進一步對應方位、顏色、季節、五臟、社會結構等,因此中國的歷史中還包含了很多天人合一的因素。在歷史上留下的預言中,常用五行、顏色、方位等來描述未來發生的大事,因此中國的歷史研究也註定了和陰陽五行以及周易預測學有著不解之緣。這些因素都是其它國家或民族的歷史記載所沒有的。
中國人保持了隔代修史的傳統,自漢武帝開始,歷代基本上保持了記錄皇帝每日言行以及中央和地方上書題本的傳統,當一個王朝滅亡後,下一個朝代便將上一朝的史料加以整理編纂,形成正式的史書。這使中國的史書成為世界上唯一一部完整、準確而連續的歷史記載。
結語
世界上不論有多少民族,他們似乎在歷史的開篇處都有著驚人的巧合。第一個相同之處就是泥土造人的傳說,第二個相同之處就是保留著對一場大洪水的記憶。第三個相同之處就是他們都在等待神的歸來――從東方佛經中記述的彌勒佛再來,到西方《聖經》中預言的上帝來進行末日審判,從非洲的埃及法老等待神回來喚醒他們,到南美瑪雅人對宇宙更新期的計算,人們似乎都在等待著一場必將發生的歷史大事。
別的民族似乎只是在等待,而對等待的過程(即歷史的發展)並沒有象中國人那樣有著宗教般的虔誠。中國人記錄著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又是為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