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史(五):秦漢時期

雅慧


【正見網2007年03月16日】

秦朝(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它的許多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朝是當時世上的大國,外國人至今稱中國為“China”,也是從“秦”這個音演變而來的。秦王完成統一大業,自認功過三皇五帝、德高齊天,封自已為始皇帝,大興土木,又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希望他的王朝能世代永傳。誰料鐵打的江山只維持15年,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短命的朝代(僅次於南北朝時期的北周14年)。

秦的先祖

秦的祖先是顓頊帝的後裔,在帝舜時從事馴服鳥獸的官職,被舜賜為贏姓。後來秦族世代多善牧馬駕車,散居於西方與戎狄交界處,亦不甚和中原各國來往。西周末年秦襄公助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周室將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給秦族,自此秦人才由大夫級的封邑升級為諸侯國。秦國歷代出過幾個能幹的君臣,國勢漸漸強盛。商鞅變法使秦成為眾人懼怕的強權,也奠定了秦朝嚴刑峻法的治國方針。


秦始皇

秦昭襄王51年(西元前256年),周室獻國36城;次年,代表天下的周朝九鼎為秦所有,周亡,關中地區盡為秦所有。十年後,秦王政即位,任用商人呂不韋為相、李斯為舍人,繼續對外征戰,26年後統一天下,結束了五百餘年的分裂狀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

秦國前後有四個首都,定都時間最長的雍城(今陝西鳳翔城南)呈長方形,總面積約11平方公裡,城內有南北和東西向各四條道路、東北邊有一座用土牆圍起的市,牆的四面各開一門。城裡發現多處宮殿遺蹟,各宮殿群各自以牆圍繞,並未形成一統一的宮城。歷代秦王繼位後,多另建宮殿以居,宮殿群之風由此開始。秦國宮殿建築的規模之大,以致西戎人在觀賞過後感嘆:“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

秦孝公12年(西元前350年),任用商鞅變法時秦遷都咸陽,後來一直定都於此,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而又滅亡,在約150年當中不斷建設咸陽,其規模不斷擴大。

秦都咸陽

咸陽的“咸”有皆的意思,因其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根據風水理論山南水北都是屬於陽的地方,所以取名咸陽,有希望國運如驕陽般興盛之意。咸陽興建於商鞅變法時期,商鞅原是衛國人,所以也叫衛鞅,他設計咸陽城時仿照了魯國和衛國的建築風格“大築冀闕”,冀闕就是門闕,位於宮城正門外,是當時宣布法令的地方。當時秦國毗鄰戎狄,文化比中原各國落後,各國經常視秦為蠻夷之邦。隨著秦國的逐漸強大,咸陽的範圍也不斷擴大,是戰國時期最大的城市。

秦始皇統一中國,他深信天命風水之說,認為帝王所居之處和國家行政區的劃分應該與天象方位相符,才能使江山永固。秦朝的帝都及各地行政區就參照天體星象的位置規劃而來的。紫薇星(北極星)是天體中心,對應世間就是九五之尊的帝王,所以在天下之中建咸陽宮以對應天帝所居之紫薇宮;渭河貫穿都城以象徵銀河;後建阿房宮象徵離宮;天下分為36郡以象諸星宿;又將每年十月定為正月,因為此時天體運行的方位與地上的都城布局完全吻合。


咸陽宮一號宮殿復原圖

咸陽城裡以咸陽宮為主體,目前發現的遺址東西60公尺,南北45公尺,土台高出地面約6公尺,推斷形式一如戰國時流行的台榭型建築。宮室為兩層木結構建築,全台外觀如同三層。上層正中為主體建築,周圍及下層分別為臥室、 過廳、浴室等。室內牆壁皆繪壁畫,壁畫內容有人物、動物、車馬、植物、建築、神怪和各種邊飾。下層圍繞迴廊,廊下以磚漫地,檐下有卵石散水,台下有陶制的下水管道。

秦朝的建築特色以大體積的建築物單體或群組為主,歷代皆有所興建。但帝王好大喜功的不滿足欲使宮殿毫不止息的建造著。除了咸陽宮持續擴建外,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每滅一國,就在咸陽北阪附近仿照該國的宮殿樣式,興建一座相同的宮殿作為戰勝的紀念,使“咸陽之旁二百裡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咸陽的範圍已向南越過渭河,向北則擴大到山下高坡。其中亭台池榭、宗廟宮室、離宮別棚繁多,都以圍有高牆的通道相連,渭河兩岸用寬闊的橫橋相接。

仿秦台榭

秦始皇將全國的貴族富戶遷至咸陽,“徙天下富戶12萬戶居咸陽”,使咸陽人口急速膨脹,帶動首都迅速的發展。但他又嫌都城擁擠不堪,“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庭小”,命臣下另選新址起造新宮,這就是“阿房宮”。“阿房”並非地名,而是指附近的意思,起因於臣子問秦始皇新宮殿該選在何處興建,秦始皇說“阿房”(附近),臣子遂在咸陽宮附近的上林苑蓋了“復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的龐大宮殿群。

阿房宮的興建動用民夫牢犯70餘萬人,到秦滅亡時尚未完成,據說就被項羽放火焚毀,大火持續燃燒三個月還未止息。西元初年羅馬帝國正當強盛時,尼祿火燒羅馬也只持續了7天,相較而言,可見咸陽宮殿群的規模是如何巨大了。光是阿房宮的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根據考古挖掘的遺址,前殿東西長1320公尺、南北420公尺、高約7-9公尺,台上發現陶制水管道、板瓦、筒瓦、瓦當等,是目前所知中國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築台基。

若包括阿房宮,咸陽的宮殿建築群約有關中三百座、關外四百餘座,北至九寰山和甘泉山、南至長楊和五柞、東至黃河,西至寶雞濟水渭河交匯處,東西綿延廣達八百餘裡,範圍之大,可能是中國、甚至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宮殿群。

咸陽宮殿群在大火過後幾乎全毀,這把火除了使秦朝文物消失在歷史之中,也開了後世在建立新朝代的同時鏟除前朝文化的先河。

秦時的城市

金陵(今南京)一帶有天子氣的說法起於戰國楚威王時期,據說為此楚王曾埋金於金陵邑下,期能鎮壓這股王氣,金陵的名稱亦由此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民間流傳著“東南有王氣”之說,引起秦始皇不安。他一面建設帝都,一面防範其它地方的“王氣”興起,危害其帝王之業。秦始皇採取方士的建議,鑿開金陵附近山崗、又在金陵城內開運河以泄王氣,據說此即為秦淮河的由來。他將金陵改名秣陵,並多次巡遊東南,希望以自己的帝氣壓制這股王氣。

對於其它各國都城,則拆除城牆和一切防禦設施,修築馳道(古代的高速公路)連接咸陽與各大城以方便控制。在政治上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除了遷富戶至咸陽外,還發配商人及其後代到南越去守邊防,間接抑制了城市的發展。城鎮在春秋戰國時的連年爭戰中損耗甚重,秦朝統治時期雖無大肆破壞城內建設,但秦始皇大興土木,花費無數人力物力建設長城、馳道、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自然不會顧及城鎮的建設與發展,因此城鎮普遍呈現停頓甚至萎縮狀況。

漢畫像磚中的宅院

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為加強控制領土,新取得的土地城池漸漸不再分封給臣子,改設郡縣,任命不能世襲的行政官員駐守管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面採取郡縣制,將天下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守與縣守由皇帝直接任命。自秦朝開始,郡縣製成為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

秦的滅亡

秦始皇37年(西元前209年),秦始皇東巡時死於途中。秦二世偽造遺詔繼承帝位。他繼續秦始皇血腥殘暴的統治手法,再加上本身的昏庸無能,即位之初便須面對揭竿而起的反抗浪潮卻無法有效因應。在位二年即被殺,繼位的孺子嬰僅46天,漢劉邦進入關中,孺子嬰出咸陽獻玉璽,秦亡。秦始皇費盡心思打造的萬世基業在他死後三年馬上化為烏有,千古皆知其滅亡的原因甚至可以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暴政必亡”。

漢朝

漢朝(西元前202年──西元220年)繼秦而起,因為王莽篡位而分成前漢後漢。前漢因定都長安,史上又稱西漢;後漢定都洛陽,故被稱為東漢。西漢是布衣劉邦建立的朝代。漢朝建立以後記取秦朝覆亡的教訓,施行仁政,先是奉行道家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而後獨尊儒術,開拓文治武功的輝煌成就。漢朝維持了一段長時間的強盛繁榮,使中國人和漢人划上等號,此後“漢族、漢字”的用法一直沿用至今。只是盛極而衰的定律也在漢朝出現,帝王的奢侈無德加上連年的天災、外戚和宦官之間結黨互鬥,導致漢朝的敗亡。

西漢的建立

西漢的建立者劉邦是平民出身,曾任泗水亭這地方的亭長。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天下陷入一片混亂,曾經被滅的戰國各諸侯的後裔紛紛重新立國,和其他平民反抗者一起爭奪地盤。此時天下群雄以項羽實力最強,劉邦次之。項羽勇猛暴烈,凡是他經過的地方,沒有不被摧毀的。他曾攻破襄城,將全部臣民活埋,又放火燒毀咸陽,使其付之一炬;劉邦則寬大為懷,知人善用,與民約法三章,廢除秦朝嚴酷的法律,免除官民在暴政下的恐懼。得民心者得天下,楚漢相爭五年,最後劉邦以寡擊眾、以德勝暴,再度統一中國,建立漢朝。

自黃帝修煉圓滿以降,帝王修煉的傳統一直延續著,不管他們用什麼學說治理天下,本身大多奉行修道神仙之說,秦始皇不例外,西漢初年的皇帝們也不例外。在政治上他們遵循黃老無為而治的做法,輕徭薄賦;對待自己本身則力求簡樸,減少個人享受,所以西漢初年出現文景之治,是中國史上少有的盛世,到漢武帝時國力達到頂峰,文治武功、典章制度等,皆突破前代的規模。漢武帝時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在往後的二千年成為中國傳統的思想主流。

漢都長安

西漢建立以後,馬上面臨著定都何處的問題。關中地區因為戰亂已經滿目滄痍,而跟隨劉邦打天下的臣子多是原六國之人,都傾向在東邊的洛陽建立都城,唯齊人婁敬和張良獨排眾議,認為關中地區地勢險固、易守難攻,面對依舊不穩固的江山,都城的選址當然以優異的戰略地點為佳。而且關中地區自來富庶,外來資源又可以從巴蜀取得,可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才使定都之事確定下來。


漢畫像磚中的宮闕

秦朝建設咸陽時,實際上的發展已經越過渭河,渭河南岸林立著多座離宮別院。劉邦入關後在秦朝殘存的興樂宮基礎上興建長樂宮,隨後又命蕭何建造未央宮,以此開始新都城的建設。未央宮利用高原地形作台基,捨棄以前將宮殿建築在高大人造台基上的做法。據說蕭何將宮殿建造的高大宏偉,劉邦看了發怒,覺得苦戰數年,成敗尚未可知,如此修治宮室太為過度,但蕭何認為“天子四海為家,不壯麗不足以重威”。


漢長安平面圖

未央宮殿群是國家政權及皇帝上朝處理政事之所在,裡面有四十多座殿院台閣,除了作為朝廷的殿堂外,宮內還分布著多處水池、幾座小山。漢朝開始的幾個皇帝都遵循著黃老之學治世,自己本身也深信神仙修煉之說,是故庭園的設計多為縹緲仙境的風格,中國傳統的園林觀將園林賦予特殊的意境與內涵,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發展的。漢朝長安城裡以未央宮與長樂宮占地最大,幾達全城的一半面積。歷代漢皇又增建多處宮室,所有宮殿皆以各自獨立的宮牆宮門與外界隔絕,彼此之間以架空的行道相接。

 

漢畫像磚中的集市

西漢初期為政重在與民生息,長安的城牆是漢惠帝時利用冬季休耕時徵發民工修築而成。由於城市緊鄰河流,為了配合地形,城市呈不規則狀,周長65裡,面積約為25平方公裡,人口最多時應該有30-50萬人。城牆開12門,每個城門有三門洞,各門洞寬約8公尺,中間為帝王專用道路。城內道路皆為南北東西垂直相交,連接城門的大街寬度介於40-50公尺之間。這些縱橫交錯的道路將漢朝長安宮殿以外的土地分割成160個閭裡(類似今日的居民小區),其中有九個市場,市場內按行業集中成肆,根據史書記載,在漢武帝時已有數十種行業。每個閭裡或市場皆有牆圍繞,以閭門溝通外界,都城結構呈傳統的封閉式設計。


漢畫像磚中的北鬥七星

漢長安在中國歷代都城裡,算是比較特殊的,因為它並非遵循傳統規劃原則的方形對稱、也沒有以皇城宮城分內外。由於其主要宮殿群的布局排列如北鬥七星的位置,所以漢朝長安也被稱為“鬥城”。

西漢的城市發展

西漢在經過一番修養生息後,到漢武帝時國力鼎盛。漢武帝雄才大略,同時多位名將又應運而生,使漢朝領土延伸至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從新疆到黑龍江、吉林和遼寧,勾勒出日後中國的基本輪廓。漢朝沿用秦朝的郡縣制,得到新的領土後便在這片廣大的土地上設置郡縣管理,許多新城鎮因此產生。北方的匈奴一直是威脅,漢武帝將之逐出天山南北路,在北邊新得到的土地設朔方郡、武威、酒泉、敦煌、張掖和金城等郡,以作為邊防。

漢武帝同時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神州到中東的交通。中西的文化交流自此而起,這就是絲路的由來。之前征服的土地上設立的邊防新城,也因位於絲路的交通要道上而逐漸繁榮起來。

漢朝還有另一種的新興城市,就是靠近帝王陵墓的陵邑城市。漢朝初期的皇帝習慣在修築自己的陵墓的同時,在陵墓附近建立一座城鎮,遷各地富戶於此,有守護陵墓的意味。這個習慣在西漢中期就廢止了,但在這之前有七座人口約三至五萬戶的城市因此誕生,例如武帝茂陵邑,其人口多達30萬,是最大的陵邑城市。由於遷居陵邑的居民多為富人,其後輩多做鬥雞走狗之事,所以“五陵少年”也被引申為紈芥子弟的意思,其因源於此。

建築的創新,特點

木結構建築到了漢朝時已經在尺度方面得到突破,其實早在秦朝,其離宮主廳的斜梁水平跨度已經達到10公尺了 。西漢在木結構的技術使從春秋戰國以來流行的高台建築發揮到極致,這種建築類型在東漢時被高層木結構建築所取代,高台建築的歷史至西漢而終。


漢畫像磚中的宅院

“秦磚漢瓦”,陶質磚瓦的使用也許是這個時期較特殊的時代風格。磚大多在地下工程如下水道中使用,或者用來鋪設室內地面。磚瓦的表面通常有模刻成各種紋路的妝飾線條。

西漢的衰亡

西漢末年的人禍加上連年的天災,使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雖然幾個皇帝有心整頓政事,但多由於外戚與宦官的勢力太大而終致一事無成,況且皇帝自己帶頭窮奢極欲的浪費民脂,加速損耗西漢搖搖欲墜的江山。漢哀帝死無子嗣,執政的王莽前後立了幾個小孩當皇帝,以便自己“居攝”。後來當攝政已經不能再滿足他的時候,就乾脆篡位,自己當皇帝,開中國歷史第一個用篡位手段登上龍座的先河。西漢因此終結,這是西元8年的事情。

短暫的新朝(西元8-23年)

王莽自幼學習儒術,頭腦裡充滿了回復古制的理想,篡位自立為帝,改朝為“新”後,實施一連串變法革新政策,意圖回復周朝時期的體制,以力挽狂瀾,平定已經瀕臨崩潰混亂的天下。由於社會已經病入膏肓,而王莽的政令又不切實際且朝令夕改,致使新政只維持15年,即在此起彼落的反抗中落幕,王莽被殺身亡,中國重新陷入兵爭天下的歲月。

東漢的建立(西元25-220年)

新朝滅亡2年後,劉氏後代子孫劉秀建立政權,是為漢光武帝。他在經過十餘年的征戰後統一天下,並延續漢朝稱號,因其定都於洛陽,史上稱為東漢,而將劉邦建立的朝代稱為西漢。東漢的諸多制度多沿襲西漢,除原先西漢開拓的疆土與外交外,東漢更延伸了絲路的通商路線,使佛教得以經此傳入中土。道教也在此時出現在神州大地,自此儒道佛三家並立,成為神州文化的思想主流。

漢畫像磚中的宅院

東漢首都洛陽

王莽末年,西漢長安已經殘破不堪,匈奴又不時侵擾關中地區,遂使漢光武帝決定定都洛陽,因為洛陽雖經戰火,但損害不算太大,南宮基本上仍然完好。有關東漢洛陽的記載很少,根據今人研究東漢學者的論述,認為洛陽應該是一座遵照《考工記》的規劃藍圖所建立的城市 。據文獻記載,東漢洛陽建立在周朝的洛邑上,從“南北9裡七十步,東西6公裡十步”來看,城市平面應該是長方形。城門12,漢光武初期的主要宮殿在南宮,到明帝以後增建北宮、東西宮和諸王府等,宮殿的尺度應該一如東漢的風格“中度”,亦即大小合宜,不作大型的設計。

絲路的重新開通與佛教的傳入

東漢在政權穩定後,開始經營與西域的友好關係,從王莽當權後中斷的文化交流,終於在65年後重新恢復。漢明帝派班固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國前來入貢,他得知西方有“佛”這種神存在,便在西元68年派蔡愔、秦景等出使天竺(今印度),用白馬馱回佛教經典。漢明帝於次年在洛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佛寺──白馬寺,聘請天竺高僧在此譯經、傳教,從而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佛教建築

白馬寺的規制據說全部遵循天竺方式,實際為何因為沒有任何文書記載而無法知悉。東漢末年徐州有一座“浮圖祠”,由廊閣圍繞著一座浮圖(塔)組成,可容3千人禮佛 。以塔為中心並非中國傳統的建築手法,此時建造木結構的技術已經可以突破高度的限制,得以向上發展,為塔這種新形式的建築物提供了發展的便利條件。

建築的創新,特點

高層的木結構問題在東漢得到了解決,建築物向上發展的技術不再是問題了以後,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流行的將木結構購興建在高大的土台上的“高台建築”慢慢退出歷史舞台。

漢畫像磚

漢朝的墓葬陪葬品流行使用畫像磚和畫像石,以代替容易腐朽的木刻絹畫等物。畫像磚石上的建築物為後人了解漢朝建築,提供了豐富的間接資料。

東漢的衰亡

東漢同西漢一般維持了二百年左右便沒落,原因也如西漢一樣,皇帝昏聵無能、外戚和宦官結黨爭權,輪流執政,最後被外藩軍閥董卓所趁,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是個殘暴之人。他強迫漢獻帝自洛陽遷都長安。在離開洛陽之時,董卓下令對洛陽進行一次大洗劫:他宣布沒收富家財產為己有;又放火燒盡宮廟、官府、房舍,使洛陽200裡內房屋盪盡、雞犬不留;此外,他指使將軍呂布搗毀漢室帝王陵墓和公卿以下墳墓,收取墓中珍寶。董卓的暴行,激起了全國的不滿,各地紛紛起兵討伐。董卓在長安被殺,其部下又燒毀長安,漢朝二京先後被毀。天下又陷入混亂與分裂狀態,進入盡情演義的三國時期。

東漢在名義上因為漢獻帝的在位而還存在著,但國土實際上已經被三分天下了。名義上的存在於西元220年,也因為“禪位”給曹操的兒子曹丕而結束。

小結

秦漢開創了中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府形式,秦雖短命,但在這短短的十五年間完成的大型建築工程,卻是後世難以企及的。二漢時期儒道佛先後登上歷史的舞台,為神州日後2千年的文化提供深厚的思想基礎。自東漢出現第一座佛寺後,佛教建築開始在神州大地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佛塔這一外來的建築概念在文化的不斷融合下逐漸形成具中國特色的標誌性建築。

高層的木結構問題在東漢得到了解決,建築物向上發展的技術不再是問題了以後,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流行的將木結構購興建在高大的土台上的“高台建築”慢慢淡出歷史舞台,由純粹的木結構建築取代。秦漢時期庭園設計已經與宮室設計同為並重,互為表裡。中國的園林此後成為特殊的結合美學、景觀、建築、修煉等因素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

《上下五千年》,正見網
《秦漢建築》
《中國城市建築發展史》,董鋻泓編
《被山帶河 天府金城──長安》,張京華著
《試論秦國秦朝都城的布局和方向》,楊東晨著
《中國風水與建築選址》,一丁/雨露/洪涌著
《論東漢洛陽城的布局與營造思想》曹勝高
《中國古代建築》,多人合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