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誡子書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4月02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1),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2),非寧靜無以致遠(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4),險躁則不能治性(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6)。多不接世(7),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出自《諸葛亮》)

【注釋】

1、靜以修身:靜:指一種除去雜念而安定專一的精神狀態。修身:努力提高道德修養。
2、澹泊明志:澹泊同淡泊。恬淡寡慾以顯明志趣。
3、寧靜致遠:心境安定冷靜,才能考慮深遠。
4、淫慢:輕浮,漫不經心。
5、險躁:心緒壞而煩躁。治性:修治性情。
6、枯落:借喻人缺乏知識而導致思想貧乏。
7、接世:合於世用。
8、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陽都(今山東沂水)人。早孤,東漢末隨叔父諸葛玄至荊州。玄死隱居隆中。時劉備屯兵新野,經徐庶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教。亮分析天下形勢,提出聯孫抗曹、統一中國的著名的「隆中對策」。劉備聽後心悅誠服。完全採納。在輔佐劉備過程中,先聯孫權,敗曹操於赤壁,後占荊益二州。劉備死後,輔佐劉禪,封武鄉侯,領益州牧。多次領兵北伐曹操,希望統一中國。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與魏司馬懿相距於渭南,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亮治蜀時,任人唯賢,賞罰嚴明,實行屯田,加強與西南各族的聯繫。蜀漢賴以維持鼎峙局面。諸葛亮也酷好《易經》,精通「奇門」,也是我國古代預言家之一。

【語譯參考】

君子的行為應該是安定虛靜以修養自身,自身儉樸以修養德性。不恬淡寡慾,高尚的志趣便不會顯明;不安寧虛靜,思慮便不會深遠。學習,是需要靜的;才能,是需要勤學來獲得。不學習,就不會增廣自己的才幹;沒有恆心意志,學習也不會有所成就。輕浮就不會鑽研深,煩躁就不能修治好性情。年華流逝,人的雄心壯志也一天天消磨掉,最終,缺乏知識的人會思想貧乏,一事無成,不能成為有益於世的人了。那時再在破屋裡悲嘆懊恨,又怎麼來得及呢!

【賞析】 

這其實是一篇家訓。

諸葛武侯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寫了這封信告誡七歲的諸葛瞻,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立志,從澹泊與寧靜的自身修養上下功夫,而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文章精短小巧,文字清新雅正,不事雕縟,說理平易近人。

【延伸思考】

1、「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是高尚的行為,更是修煉者提高自身修養所需具備的,如何做才能漸漸達到此目標?
2、你從此封家書中學到什麼?

【參考資料】

http://www.nttclbs.tp.edu.tw/~jong/son.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A%A1%E5%AD%90%E6%9B%B8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