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三字經(二十八)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4月24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光武(1)興(2),為(3)東漢(4),
四百年,終(5)於(6)獻(7)。
魏(8)蜀(9)吳(10),爭(11)漢鼎(12),
號(13)三國(14),迄(15)兩晉(16)。

【讀音練習】

光(guāng) 武(wǔ) 興(xīng),為(wéi) 東(dōng) 漢(hàn),
四(sì) 百(bǎi) 年(nián),終(zhōng) 於(yú) 獻(xiàn)。
魏(wèi) 蜀(shǔ) 吳(wú),爭(zhēng) 漢(hàn) 鼎(dǐng),
號(hào) 三(sān) 國(guó),迄(qì) 兩(liǎng) 晉(jìn)。

【讀音練習】

光(ㄍㄨㄤ)武(ㄨˇ)興(ㄒ一ㄥ),
為(ㄨㄟˊ)東(ㄉㄨㄥ)漢(ㄏㄢˋ),
四(ㄙˋ)百(ㄅㄞˇ)年(ㄋ一ㄢˊ),
終(ㄓㄨㄥ)於(ㄩˊ)獻(ㄒ一ㄢˋ)。
魏(ㄨㄟˋ)蜀(ㄕㄨˇ)吳(ㄨˊ),
爭(ㄓㄥ)漢(ㄏㄢˋ)鼎(ㄉ一ㄥˇ),
號(ㄏㄠˋ)三(ㄙㄢ)國(ㄍㄨㄛˊ),
迄(ㄑ一ˋ)兩(ㄌ一ㄤˇ)晉(ㄐ一ㄣˋ)。

【字詞義解釋】

(1)光武:帝號。指漢朝光武帝劉秀。
(2)興:復興。
(3)為:建立。
(4)東漢:朝代名。自光武帝至獻帝以洛陽為都,因洛陽在西漢首都長安的東邊,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東漢。
(5)終:結束、滅亡。
(6)於:到、至。
(7)獻:帝號。指漢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劉協(漢獻帝)。
(8)魏:朝代名,三國之一。曹丕篡奪漢獻帝帝位,代漢稱帝,國號魏,與蜀、吳並稱“三國”。
(9)蜀:朝代名,三國之一。劉備繼承漢統稱帝於蜀,史稱為蜀漢。
(10)吳:朝代名,三國之一。三國時期孫權所建。
(11)爭:爭奪。
(12)鼎:九鼎,是夏禹時以九州貢金所鑄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
(13)號:號稱。
(14)三國:漢末,魏、蜀、吳分立的時期,史稱為“三國”。
(15)迄:結束、終止。
(16)兩晉:史學上對中國西晉和東晉的合稱。

【譯文參考】

漢光武帝劉秀,復興漢室,推翻王莽,建立東漢。漢朝延續了四百多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魏國、蜀國、吳國互相爭奪漢朝天下,歷史上稱為三國時代。一直到晉朝興起,三國被滅,才結束紛亂的局面。而晉朝分為西晉和東晉兩個時期。

【問題討論】

(1)請問什麼是“光武中興”?

(2)請問“桃園三結義”是指三國時代哪一國的哪三個人物?有什麼涵義?你跟最好的朋友是怎麼互動的?請跟大家分享。

(3)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等三國時代有名的戰役,結果都是能以寡敵眾,深具戲劇性,你能概述其一的故事嗎?你能思考出其中可能隱含什麼道理嗎?

(教學引導:歷史有許多事情的發生都帶有戲劇性,而且匪夷所思。比如官渡之戰,袁紹70萬人馬對戰曹操7萬人馬,而且曹操糧草不濟,眼看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就在這時,曹操用計燒了鳥巢的糧草,擊敗了袁紹。赤壁之戰,曹操擁雄兵83萬,而孫劉聯軍只有幾萬人馬,眼看曹操即將一統天下,但一場火攻令他折戟沉沙,險些命喪華容。猇亭之戰,劉備統兵70餘萬,而孫權只有幾萬人馬,就在東吳將玉石俱焚之際,陸遜火燒連營700裡,致使劉備敗回白帝城。每一次都是在千鈞一髮、退無可退的情況下,發生一件極其不可能發生的事,並讓歷史在那裡轉折。這是因為神要達到三國鼎立的局面,不會讓一個國家不到神安排的時間就覆滅,同時也在教導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正如《三國》結尾古風的最後四句說的一樣“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這四句詩應該說是《三國演義》的點睛之筆。無論是曹操、劉備還是孫權,他們手下的文臣武將表面上鬥智鬥勇,那只是為了符合人中的理而表現給人看的,其實是神安排下來的一種平衡,達到三國之間的軍事上鼎足而立而已。)

【故事天地】

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講:我本是個平民百姓,在南陽隆中耕種,為的是能在亂世中苟且保全生命,並無意追求名譽顯貴。先帝不因為我出身卑微低賤,反而委屈貶低自己的身份,一連三次到草廬裡來拜訪,向我徵詢對當今天下大事的意見,因此我非常感謝,於是我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力。

後來在成語“三顧茅廬”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拜訪。

【心得寫作單】

看完以上的故事後,請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1)《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是指誰三顧誰?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諸葛亮又為什麼接受?你覺得故事有什麼涵義?

(2) 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預言,叫《馬前課》,準確的描述了從三國以後一直到今天的歷史大事,其作者正是諸葛亮。為什麼他有這種智慧?(教學引導:中國古代的文化是半神的文化,許多人樂天知命,寵辱不驚。他們深深知道歷史自有它的安排和發展規律。其實,懂修煉的人都知道這種智慧其實遠遠超出了人的層次,達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不出戶,知天下”的境界。)

(3) 讀《三國》的時候,許多人關注的是一場場戰鬥的謀略,喜歡看諸葛亮與周瑜、曹操、司馬懿鬥智。你覺得還可以從哪一種角度讀《三國》?(教學引導:如果能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的安排,更欣賞的是人物的品德操守,更能理解古人遵天敬神時的謙卑,更能體會到作者在著書時匠心獨運的地方,也更能看出神在安排這段歷史時的細膩和嚴謹。)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