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 ─ 文藝復興形神兼備的寫實精神(四)

周怡秀


【正見網2007年05月07日】

精神層面的寫實─內在情感和心理的表達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寫實精神」,不只限於肉眼所見的表象真實感,他們對精神層面的描寫也相當用心。特別是「人文主義」對於中世紀以來絕對化的宗教約束、忽略現世的價值和人本身的情感和慾望感到不滿,進而提倡更人性的、世俗的題材和表達方式。因此在藝術的表現上,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比起中世紀的聖像畫,不僅外形更逼真、美好,表現方式上也充滿人性,有血有肉,更容易打動人心。

喬托是最早把人類的情感表溶入嚴肅的宗教題材的畫家。他在亞西西畫的《聖方濟傳》和在帕度瓦的壁畫《耶穌生平》中,人物的神情、動作隨著情節而有著喜怒哀樂的變化;幾個悲痛的場面如《耶穌釘刑圖》、《哀悼耶穌》中除了聖母瑪利亞和眾門徒的哀傷表情外,喬托連天上的小天使也畫得哀痛莫名,有的捶胸頓足、抱頭扼腕;有的撕扯著衣服、頭髮,真切而純樸的手法既動人又可愛。


圖為畫中的小天使

馬薩其奧在布蘭卡契禮拜堂的《聖彼得生平》壁畫的開端畫的《失樂園》,也是一幅生動的場景。畫中亞當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天使逐出伊甸園,其中的亞當雙手掩面、低頭哭泣;夏娃則雙手遮掩著身體,仰首哀號,雖然外形描寫還欠細緻,但是那種悔恨、羞愧、痛苦絕望的表情卻十分真切。

失樂園

以肢體動作傳達心靈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曾說:「一座雕像應該透過外在形式表現心靈」。嚮往古人智慧的文藝復興藝術家自然能領會其妙。以米開蘭基羅的雕刻作品《聖母悼子像》(Pieta,1500年)為例,喪子的聖母顯得異常的平靜,沒有誇張的表情,但是藝術家藉著她無力、向上微微攤開的左手傳達了一種無言的哀痛,真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而1504年創作的《大衛》,從容不迫的姿態看似放鬆,實則醞釀著下一刻的爆發;而發自內在的自信與昂揚的鬥志則凝聚在專注的眉眼之間。繪畫作品如《最後
的審判》中,米開蘭基羅也以人物的各種姿態表現了被審判的生命在各自位置的情感反應。

《聖母悼子像》(Pieta); 米開蘭基羅, 1499,大理石。 高174 cm, 基座寬195 cm;凡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大衛》(David);米開蘭基羅,1504 ;大理石, 高 434 cm 學院畫廊,佛羅倫斯

米開蘭基羅《最後的審判》局部,罪人被惡鬼拉下地獄。

達文西更是用了大量心思觀察肢體動作和心理的關係。他經常在廣場和街道上閒逛,以觀察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的行為。他也在《論繪畫》中建議畫家應該隨身帶著速寫本,以便「……把人們談話與爭執的神態與動作記錄下來,要以極快的筆觸畫在速寫本上。……保留這些速寫,作為你探索形式的參考。」他認為:「一個好的畫家應該畫好兩樣主要的東西:人和人的心靈意向。……繪畫中最重要的事是人物的體態應表現出他的內心狀態,如渴望、鄙視、憤怒和同情等等。」

達文西實踐這些理論最好的例子應屬他在1495年於米蘭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作的《最後的晚餐》。他抓住了宗教故事中戲劇性的一刻,也就是當耶穌向門徒宣布:「你們當中有一人要出賣我」的當下,十二門徒的各自反應。觀者看到這幅畫時,真能感受到那緊張、騷動、議論紛紛的場景。


《最後的晚餐》

除了將壁畫結合大廳的透視和光源之外,達文西花了許多心血構思全局,揣摩不同人物的外形、不同性格的反應,以及人物間的互動關係。他特彆強調用各種手勢來描繪耶穌和門徒們當時的心理狀態。因為達文西認為:「手和手臂的各種動作應顯示其運動的思想意圖。人只要有同理判斷,看到畫中的動作就能理解動作者的內心意向。」

在《最後的晚餐》的畫面中央,耶穌攤開雙手,表現出無辜、寬容卻無奈的神情;嫉惡如仇的聖彼得衝動地抓著約翰的肩膀想問清楚,無意間卻把手中抓著錢袋,驚恐回頭的叛徒猶大推了出來。耶穌右邊的老雅各手向兩旁一揮,認為事情不可能;多馬指著天、菲力則雙手捫心,都在自表清白;最右側的馬太、達太和西門三人互相討論著,手卻不約而同地都指向了討論的主題─畫面中央的耶穌;而最左邊的巴托繆、小雅各和安德烈雙手或扶案起身、或胸前比劃;但目光也一致投向耶穌。如此畫面中十三個人雖然神態各異、動作不一,卻都以耶穌為中心,畫面消失點也集中在耶穌的頭部,形成一種生動活潑、亂中有序的戲劇效果。

達文西也為了找出適合的形像以刻畫人物而煞費苦心。他在路上遇到形像奇特的人,會跟蹤一天以仔細觀察記錄。他也曾走訪監獄,為的是能找到符合叛徒的邪惡形像作為畫猶大的參考。關於他創作《最後的晚餐》也有一段趣聞。因為達文西在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創作時,經常苦思良久方才動一筆,院長以為達文西工作不力而頻頻到場催促,甚至一狀告到米蘭公爵那裡。公爵招來藝術家,達文西從容地解釋說,藝術家需要「冥思苦想,完善各種構思」後才能動手實現。目前未完成的部分只剩下耶穌和叛徒猶大的容貌,而物色適合的模特兒需要時日。如果那位院長堅持早日完工,他只好勉為其難以院長的容貌來描繪猶大了。聽了這番話,公爵不禁莞爾,而那位修道院長此後也不敢再來干擾達文西了。

達文西從生活經驗與實際觀察所得來刻畫人性,也正是求真的寫實精神的極致發揮。

法蘭德斯的彼得・布魯格爾,以描寫農民生活的風俗畫著稱。他一方面真實記錄了法蘭德斯農村的景色和時令作息,一方面藉由農民那率真、未經雕琢的性格,展現人類天性中的善惡百態。他筆下的農民純樸憨厚、頗具喜感,同時卻又粗魯、笨拙、好吃……,具備了常人的各種性格缺點。如《農民的婚禮》、《農村舞會》中,人們在樸實簡陋的條件下依然熱情地飲食作樂,一方面反映了農村人的樂天知命,一方面畫家也毫不掩飾地描寫了農民的貪婪吃相、酗酒爭吵得臉紅脖子粗的醜態、笨手笨腳的舞姿……,倒不是有意歧視農民,而是用幽默諷刺的方式表現人類的「愚行」,以告誡世人。


《農村舞會》

布魯格爾畫中也反映了他對各種事物觀察入微。一幅著名的寓言畫《盲人引導盲人》,畫家以他的方式來詮釋馬太福音中耶穌所言:「若是瞎子引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畫中有六個盲人,一個牽著一個前進,第一個跌進溝裡,後面的盲人彷佛連續動的分解動作般一個接著一個地即將跌倒。除了活生生的動感,值得一提的是畫家對盲人的描寫非常真實:過去的畫家只是畫出閉著的雙眼代表盲人「看不見」,而布魯格爾還進一步畫出這些盲人的「病因」。布魯格爾研究過眼病,因此能在畫中畫出不同眼疾的特徵。如例中央青色頭巾的人有白內障;他前方跌倒的白帽男子是失去眼球的(可能由於意外或刑罰);而後方的盲人們則患有角膜斑白和眼球萎縮症。這些盲人看來落魄而可憐,和周圍優雅的農莊景色成了對比,或許畫家也想突顯的是:人間的不幸和人自己的盲目無知經常是互為因果的。

《盲人引導盲人》

布魯格爾的人物外觀雖然不如義大利的完美準確,卻呈現另一種生動、幽默而可親的風貌。

結語:

文藝復興的藝術不論從空間、明暗、質感到人性刻畫,各方面的求真求實的表現,成就不僅超越前人,更成為人類文化的共同寶藏。「寫實」技法求真、求善;本身就是高難度的技術表現,是對大自然的一種虛心學習,是誠懇而嚴謹的求真態度,更是專注力與耐心的試煉。這些不都是可貴的美德嗎?現代藝術有意貶低寫實技巧,認為是盲目模仿自然。事實上,艱辛的藝術歷練,能促使藝術家在創作中省視自我,得到洗鍊和昇華。這些美德和修為經驗不是用照相技術可以得到的,也不是強調自我放任、主觀的「現代藝術」可以相比的。只要藝術家本性中還有對宇宙永恆價值的嚮往,對人生的善意與純真,神就會珍惜他,賜予創作的智慧。畢竟神傳給人藝術的目的,不是為了表現人那渺小又可憐的自我,而是使人在追求純善純美的過程中不斷認識更高尚的境界,得到生命的昇華!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藝術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