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古寺:感通寺─西南覽勝無雙寺

牟梅


【正見網2007年08月21日】

無所感,無所感,亦無所感,萬感都歸戒定慧;
何以通,何以通,亦無所通,一通了徹去來今。

這幅由清朝僧人法藏題寫的、充滿禪機的對聯,就藏於雲南大理的感通寺的匾額上。

感通寺,又名盪山寺,位於蒼山聖應峰麓,莫殘溪北岸。此處有四季繚繞的白雲,終年積雪不化的蒼山,以及煙波浩淼的洱海。集天地間靈於一身的感通寺,自然是僧人修行的佳所。據文獻記載,感通寺是「漢時摩騰法蘭由西天入中國時建,至唐李成眉重建。乾寧三年,蒙氏僧趙波羅更葺之」。傳說南詔初年,南詔高僧李成眉雲遊到此,有意在此修行。於是,他將手中的樟木禪杖插到地上說:「若此地能建寺,就讓禪杖成活。」話音剛落,禪杖就地生根。李成眉遂在此建寺。

元朝時,感通寺擴建;著名的僧人念庵曾在此修行。念庵精通書法,其為崇聖寺題書的「佛都」二字,被列為崇聖寺鎮守的五件法寶之一。明朝初年,寺院發展到繁盛時期。當時的寺院住持無極擴修寺院,增至36院。其殿宇金碧輝煌,氣象萬千,成為滇西著名的佛教寺院。明末,高僧擔當從雞足山來此隱居,並任感通寺住持。1673年,81歲的擔當圓寂。其曾作讚美感通寺的門聯:「寺古松深,西南覽勝無雙地;馬嘶花放,蒼洱馳名第一山。」明代晚期,著名旅行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徐霞客慕名遊覽了感通寺,將感通寺勝景記入其《滇游日記八》中。明代雲南左參政張沈還著有《盪山志》,也記敘了感通寺的美景。清代大理府通判黃元治編纂的《盪山志》二卷,詳細記述了感通寺的風光名勝,使感通寺聲名遠播。

感通寺山門坐南朝北,由山門、大殿、廂房、花園等組成。左邊山門上刻有「法輪常轉」四個大字,右邊山門上刻有「佛日增輝」四個大字。山門左右,各有兩尊護法神,氣勢威嚴。

進入山門,即進入感通寺正院。院內有大小花台四個,西高台上即為大雄寶殿,內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佛像,其左側是觀音菩薩和伽藍菩薩,右側是地藏王菩薩和達摩祖師。院內香火一直不絕。大雄寶殿的右側是班山樓,左側為客房,可供過往僧人和客人食宿。

此外,寺後山上有擔當墓,上有其圓寂前寫的偈語作為墓志銘:「天也破,土也破,認作擔當便錯過,舌頭已斷誰敢坐。」墓志銘下還寫道:「始焉儒,終焉佛,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濤,點蒼雪壁,迦葉之區,擔當之室。」玄妙在其中,誰解其中味?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