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九)題玄武禪師屋壁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1月03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tí xuán wǔ chán shī wū bì
題玄武禪師屋壁

dù fǔ
杜 甫

hé nián gù hǔ tóu ,mǎn bì huà cāng zhōu 。
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洲。
chì rì shí lín qì ,qīng tiān jiāng hǎi liú 。
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流。
xí fēi cháng jìn hè ,bēi dù bù jīng ōu 。
錫飛常近鶴,杯渡不驚鷗。
sì dé lú shān lù ,zhēn suí huì yuǎn yóu 。
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

ㄊㄧ?ㄒㄩㄢ?ㄨˇㄔㄢ?ㄕ ㄨ ㄅㄧ?  ㄉㄨ? ㄈㄨˇ
題玄武禪師屋壁 杜 甫

ㄏㄜ?ㄋㄧㄢ?ㄍㄨ?ㄏㄨˇㄊㄡ?,ㄇㄢˇㄅㄧ?ㄏㄨㄚ?ㄘㄤ ㄓㄡ。
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洲。
ㄔ?ㄖ?ㄕ?ㄌㄧㄣ?ㄑㄧ?,ㄑㄧㄥ ㄊㄧㄢ ㄐㄧㄤ ㄏㄞˇㄌㄧㄡ?。
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流。
ㄒㄧ?ㄈㄟ ㄔㄤ?ㄐㄧㄣ?ㄏㄜ?,ㄅㄟ ㄉㄨ?ㄅㄨ?ㄐㄧㄥ ㄡ。
錫飛常近鶴,杯渡不驚鷗。
ㄙ?ㄉㄜ?ㄌㄨ?ㄕㄢ ㄌㄨ?,ㄓㄣ ㄙㄨㄟ?ㄏㄨㄟ?ㄩㄢˇㄧㄡ?。
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

【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河南人,祖籍杜陵(賧西長安),杜審言之孫,官至左拾遺。生於睿宗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卒於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五十九歲。杜甫憂國愛民,為人忘己,有仁者悲天憫人的胸懷,被尊為「詩聖」。詩作大多描述安史之亂前後人民的苦難,反映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也稱「詩史」。詩風沉鬱,與李白同為唐代第一流詩人,合稱「李杜」。

【批註】

?1? 題玄武禪師屋壁 :就是在玄武禪師住屋的壁上題詩。玄武禪師是玄武廟的一名和尚,玄武廟在今四川省中江縣玄武山上。
?2? 顧虎頭:晉朝名畫家顧愷之的小名。無錫人,擅長繪畫、詩賦、書法。
?3? 滄洲:本為水濱偏僻的地方,常引喻為隱居人所住的地方。
?4? 赤日:指太陽。
?5? 錫飛常近鶴:錫指錫杖,和尚乞食時扣門用。這一句的典故取材自《高僧傳》,梁武帝時僧人寶志與白鶴道人都想在舒州潛山山麓築室修行,就同時向武帝申請,武帝一時難以決定,就說誰先在那塊地上留下能夠識別的東西,就由誰來使用。於是白鶴道人就命白鶴飛往,當到達山麓快要降落時,突然聽到空中傳來錫杖飛落的聲音,一瞬間,只見寶志的禪杖已經挺立在山麓上,於是依約就由寶志築室山麓。
?6? 杯渡不驚鷗:這是兩個典故。一個是「杯渡」,他是晉代和尚,行事怪異,常常單腳立在一個木製的杯子裡不用帆也沒有槳就能渡水,因此人稱杯渡和尚。至於「不驚鷗」是《列子‧黃帝篇》中的寓言,內容寫一位喜愛鷗鳥的漁夫,每天一早就到海上跟鷗鳥遊戲,有時候會有上百隻鷗鳥聚集在一起,一點也不怕他。
?7? 似得:好像來到。
?8?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縣南,北臨長江,東南傍鄱陽湖,有九十多個山峰蜿蜒相連,雲霧瀰漫,以奇秀名聞天下,魏、晉、南北朝時有很多高僧在此築室修行。
?9? 惠遠:晉朝時的高僧,當時有許多名士拋棄名、利去跟隨他。

【語譯】

不知是那一年,大畫家顧愷之在這片牆壁上,留下了一整幅的水濱勝景。
亮麗的陽光把山木石林照耀的氣勢非凡,晴朗的天空下江水奔騰入海,波瀾壯闊。
看到畫中凌空飛翔的白鶴和悠閒自在的鷗鳥,不禁讓人想起用錫杖與白鶴競飛的寶志大師,以木杯渡水的杯渡和尚,以及與鷗鳥同戲的奇人。讓我好像置身在廬山的山路上,真的追隨著遠惠大師一起遨遊。

【詩中有話】

杜甫這首「題玄武禪師屋壁」,應該是應玄武禪師的請託而作,所以整首詩的布局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畫,一個是人,前四句寫畫,後四句寫人。首先詩人以「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洲」來讚嘆壁畫的精美,並點出這是大師顧愷之的手筆,畫的是水濱勝景。勝景的內容是「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流」一幅有山石、林木、青天、海流的美麗構圖。本來五、六兩句是要描寫人物的,但是畫中還有飛鶴與閒鷗尚未介紹,總覺不足,然而字數有限,如何兼顧是一考驗。果然詩人功力不凡,想出了「錫飛常近鶴,杯渡不驚鷗」的絕句來,不但拉回主題,而且人物還與佛、道有關,切合玄武禪師的身份。尤其用「杯渡」來對應「錫飛」更是令人意想不到,雖然「杯渡」與「不驚鷗」並無關係,但卻用的渾然天成,並引出「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的結句,說明看完這幅畫作之後,詩人有時空錯置的感覺,直把玄武山當成廬山,把玄武禪師當成惠遠,這是對畫的讚美也是對玄武禪師的恭維,如此巧妙布局、用語,也只有詩聖有此手段了。

這首詩提到「不驚鷗」故事的前段,故事的後段是:那個人的父親知道後就叫他抓幾隻回來給他玩玩。第二天那個人又如同往常一樣到了海上,但是那些鷗鳥,似有所感,只在空中飛舞,卻不肯下來了。這個故事有點像美國一位科學家對植物所做的實驗一樣,當那位科學家想要拿火燒葉子的時候,還沒有燒,綁在植物上的電子筆,就急速的畫出一種人在喊救命時才能畫出的曲線。這表示動、植物都有超感功能,能知道人在想什麼?其實我們人也有這種本能,只是退化了,還得重新修煉,才能恢復過來。不過它也告訴了我們另外一個道理,就是不能心存不善的念頭,雖然沒有言語、動作,也不要認為沒人知道,因為在我們的周遭還有無數的生命,它們都能感應到我們的思維,知道我們在想什麼?古人說「不欺暗室」就是這個原因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