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舞蹈(二):長鼓舞

茹之


【正見網2007年12月26日】

長鼓舞是朝鮮族民間舞蹈。歷史上,長鼓又以「腰鼓」、「細腰鼓」、「杖鼓」等名稱載入史書。《樂學軌範》記載:「文獻通考雲,羯鼓、杖鼓、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細腹,宋蕭史所謂細腰鼓是也,右擊以杖,左拍以手,後世謂之杖鼓。」據考證,長鼓源於印度的細腰鼓。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細腰鼓傳入中國,在敦煌北魏(公元386―534年)壁畫中,已有類似長鼓的擊鼓舞樂圖。此後,長鼓又傳入朝鮮。《韓國古代音樂史》中記載:「在吉林集安高句麗第四、第十七號古墓壁畫中已經有類似長鼓的樂器,所以,杖鼓可能在高句麗時期已經被使用。」目前有確切證明的是在新羅時代遺址畫面上發現了腰鼓畫面。

以「杖鼓」之名首次出現在文獻中的是在《高麗史•食貨志》中,內有「文宗三十年(1076年)宮中有杖鼓業師。」可見,長鼓傳入朝鮮後,首先被應用於宮廷舞蹈中。有學者認為,長鼓舞在唐朝十分流行,並在高麗王朝初期傳入。雖然早期的朝鮮也有類似的舞蹈,但一直沒有被載入文獻中;在唐朝長鼓舞傳入後,朝鮮藝人將其稱為「新長鼓」,並跨在身上,邊擊邊舞。

也有學者認為,長鼓舞是由農樂舞中的長鼓演戲演化而來的,大概在20世紀初才形成獨立的長鼓舞。長鼓演戲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長鼓演戲者入場;第二部分是擊鼓表演,舞者右手持鞭,左手持棒,擊出各種鼓點,速度由快到慢,鼓點由簡單到繁瑣,同時,舞者自由的來回跑動;第三部分是圈功藝術,舞者的表演類似雜技。後來的長鼓舞大概主要來自長鼓演戲中第二部分的擊鼓表演。

早期的長鼓演戲中的長鼓舞以男性獨舞為主,後來逐漸出現了男、女長鼓舞、雙人長鼓舞及長鼓群舞等多種形式,有時多則上千人表演。

通常,長鼓舞中的長鼓為兩面鼓,兩端鼓面分別為高、低不同,舞者兩手同時擊打出各種不同節奏的鼓點。現代長鼓舞還有兩種擊打法:一種是舞者用鼓鞭(一尺許細長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圓粗,長約尺許的木槌)擊打,舞蹈開始先用鼓鞭按慢拍子擊打,鼓槌插在長鼓上,等到高潮時,再抽出鼓槌擊打。一種是只用鼓鞭不用鼓槌擊打。想像一下,在鏗鏘的鼓點中,舞者傳達的該是怎樣歡娛的心情!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