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典故:百聞不如一見

茹之


【正見網2008年02月13日】

「百聞不如一見」出自《漢書•趙充國傳》,意思是聽到一百次不如親眼見一次。

西漢宣帝時期,羌人侵入漢朝邊界,攻城奪地,燒殺搶掠。宣帝召集群臣,決定派人領兵前去平息叛亂。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十年的交道的七十六歲的老將趙充國自告奮勇,決意率兵平叛。宣帝問他要派多少兵馬,他說:「百聞不如一見。對方的軍事情況,很難在遙遠的地方了解清楚。我想到邊境一帶親自看一看,畫出當地的地形圖,定出進攻方略,然後一併上奏陛下。羌戎乃區區小國,膽敢違背天意,背叛朝廷,不久就會滅亡。希望陛下就把任務交給我,請不必憂慮。」 宣帝同意了。

趙充國到邊境詳細了解了情況,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邊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給了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擾,安定了西北邊疆。

「百聞不如一見」由此而來。後人用其表示聽得再多也不如親眼所見可靠,強調親自調查的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對於人們不了解的事物,人們通常喜歡看看相關的評論,聽聽別人的見解。但是,一些事情如果不親眼所見,是非好壞自己還不好下結論。譬如最近在北美地區上映的神韻晚會,中共出於不可告人的目地,盡其所能詆毀晚會。但讓其沒有想到的是,反面的宣傳反而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許多人反倒要來看看晚會到底如何。結果人們發出的是「百聞不如一見」的感慨,晚會好的超過了人們的預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