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評頌諸葛亮(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4月25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丞相長史張裔常稱亮曰:「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所以僉(1)忘其身者也!」 
 
陳壽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2),約官職,從權制(3),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4)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5);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6)之亞匹矣。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二・魏紀四》)

【注釋】

(1)僉(音千):都、皆。
(2)儀軌:法度。
(3)權制:以權力制治。
(4)輸情:獻納忠心。
(5)虛偽不齒:虛偽不實者,不加錄用。
(6)管、蕭:管仲、蕭何。

【語譯參考】

丞相長史張裔常稱讚諸葛亮說:「諸葛公行賞不遺漏疏遠的人,處罰不偏私親近的人,封爵不允許無功的人獲取,刑責不因為是權貴而免除。這就是賢能者和愚笨的都能夠忘身報國的原因。」

陳壽評論說:諸葛亮為丞相,安撫百姓,顯示法度準則,簡約官職,以權力制治,開誠布公,坦白無私。對盡忠而有益於國家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獎賞,對違法而懈怠輕慢的人,即使是親近的人也必定處罰;對真心誠意認罪悔改的人,即使罪行較重也必定釋放,對花言巧語而偽飾真情的人,即使罪行較輕也必定誅殺;再小的善行也予以讚揚,再小的惡行也予以貶責。精熟各種事物,事事物物從根本上治理,要求名義與實際相符,厭惡虛偽不實。死在邦域之內,人民都對他敬畏愛戴,刑罰雖然嚴苛,但沒有抱怨的人,這是因為他用心公正,而且勸誡分明。可稱得上是懂得治國之道的良才,僅次於管仲、蕭何。

【研析】

後人對諸葛亮的忠誠和智慧大為讚揚,歷代都對他評價很高,連詩人也都不忘為其歌頌,其事跡可謂深為後人折服。如:張裔稱頌他公正無私、賞罰分明、不分親疏、一視同仁,所以人人皆願忘身報國。陳壽認為他具有政治家的風範,以法治國且能兼顧情理,對各種事物精熟,要求名實相符。我們從張裔、陳壽的評價中看出諸葛亮的一切做法是從「為公」的角度出發,執法公正無私,同時也兼顧「情理」與「真」,痛恨虛偽不實,所以能受到人民的愛戴,死後追封為忠武侯,在今四川成都仍有武侯祠,可見他為人處事的風範,是足以流傳千秋萬世的。同時也演繹著「忠義」內涵,及許許多多為人、為政的準則,其事跡值得我們當為典範。

【延伸思考】

1.政治家與政客有何不同,試分析之。
2.史學家對歷代人物之評述,往往因論點不同,而有不同評價。如果要你評論諸葛亮,你最想從他的哪一方面去論述?
3.請你找一首評論諸葛亮的詩與大家分享。

【參考數據】

1.《資治通鑑(17)》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輕鬆讀2》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
3.《資治通鑑今譯(四)》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4. http://www.twseasea.idv.tw/viewthread.php?tid=273&extra=page%3D11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