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朱桓安定軍心(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4月14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 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曹仁以步騎數萬向濡須,先揚聲欲東攻羨溪(1),朱桓分兵赴之;既行,仁以大軍徑進,桓聞之,追還羨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時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栗五千人,諸將業業(2)各有懼心,桓喻之曰:「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諸君聞曹仁用兵行師,孰與桓邪?兵法所以稱『客倍而主人半』者,謂俱在平原無城隍(3)之守,又謂士卒勇怯齊等故耳。今仁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裡步涉,人馬罷困(4)。桓與諸君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等邪!」桓乃偃旗鼓,外示虛弱以誘致仁。仁遣其子泰攻濡須城,分遣將軍常雕、王雙等乘油船(5)別襲中洲。中洲者,桓部曲妻子所在也。蔣濟曰:「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為自內(6)地獄,危亡之道也。」仁不從,自將萬人留橐皋(7),為泰等後援。桓遣別將擊雕等而身自拒泰,泰燒營退;桓遂斬常雕,生虜王雙,臨陳殺溺死者千餘人。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七十 . 魏紀二》

【注釋】

(1)羨溪:地名。在濡須的東面。
(2)業業:惶恐不安,畏懼的樣子。
(3)城隍:城池。
(4)罷(音疲)困:疲累。
(5)油船:用牛皮包裹船體並抹上油的古代戰船。
(6)內(音那):同納。
(7)橐皋(音陀高):地名。在今安徽巢縣東北。

【語譯參考】

曹仁率步兵騎兵數萬人進軍濡須,先揚言要向東進攻羨溪,朱桓分派吳軍增援羨溪。援軍剛出發,曹仁即率大軍直接進攻濡須,朱桓聽到消息,趕緊追回增援羨溪的軍隊,這支軍隊尚未返回而曹仁突然來到。當時朱桓的手下和在城裡的軍隊僅有五千人,部下將領都惶惶有畏懼之心。朱桓開導他們,分析說:「大凡兩軍交戰,勝負的關鍵在於將領,而不在人數多寡。諸位認為曹仁指揮作戰的能力,與我比誰高明?兵法之所以認為『遠來進攻的軍隊要超過當地防守軍隊的一倍』,是針對平原曠野,沒有城池堅守而言,也是針對雙方勇怯相當的情況而言。如今曹仁既沒有智勇,再加上所率兵將非常膽怯,又是千裡跋涉而來,人馬疲累。我和諸位占據高堅的城池,南臨長江,北靠山嶺,以逸待勞,就地作好準備以制伏遠來的敵人,這是百戰百勝的形勢,即使曹丕親自前來,尚且不值得憂慮,更何況是曹仁這幫人呢!」

於是朱桓偃旗息鼓,表面顯示虛弱以引誘曹仁。曹仁派兒子曹泰進攻濡須城,又派將軍常雕、王雙等乘牛皮油船襲擊中洲。中洲是朱桓的親兵部隊及其妻子、兒女居住的地方。蔣濟說:「敵人據守長江西岸,船隻停泊在上游,而我軍卻進攻洲中,這是自己走進地獄,自取滅亡的做法。」曹仁不聽,親率一萬人留在橐皋,作為曹泰的後援部隊。朱桓分派將領進攻常雕,自己抵禦曹泰,曹泰燒毀軍營退走;朱桓於是斬殺常雕,生擒王雙,在陣前被殺死、淹死的魏軍有一千多人。

【研析】

在歷史上以寡擊眾的例子不少,濡須之戰又是一鮮明例子。不管是哪一次戰役,均充分顯示了領導將領的智能,他們說服安撫軍心,充分應用了心理作戰的方式,而非力敵拚個你死我活。此次戰役,原本部屬認為只有五千人,無法抵禦曹仁的部隊而顯得人心惶惶,可是朱桓卻在此緊要關頭,沉著以對,分析敵軍長途跋涉已疲累不堪,根本無士氣可言,而我方卻以逸待勞。在天時、地利,加上人和的情況下,當然勝算在握,何必擔心呢!所以軍心得到鼓舞,頓時情勢逆轉,轉眼間即將危機化解了。可見在團隊裡,領導者是否有智慧、有自信,是否能說服部屬為其效力,才是成敗的關鍵。而曹仁因不聽蔣濟的分析,一意孤行,戰略錯誤,導致損兵折將,雙方主將的作戰策略,恰成一鮮明對比,勝負當然不言而喻了。

【延伸思考】

1、如果你的建言,不能被長官所接受,你會做何反應?
2、自信心影響事情的成敗。請你想想自己有自信和沒自信做出來事情的成果有何不同?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3、士氣低落,易導致做事無效率,如果你是一位領導者,該如何去鼓舞士氣呢?

【參考數據】

1.資治通鑑(17)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輕鬆讀2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
3.資治通鑑今譯(四)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4.http://www.twseasea.idv.tw/viewthread.php?tid=269&extra=page%3D12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