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4月1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漢諸葛亮率眾討雍貽,參軍馬謖(1)送之數十裡。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謖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2)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3)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而已。」亮納其言。謖,良之弟也。(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七十・魏紀二》)
【注釋】
(1)馬謖(音素):大器過人,好論軍計。胡三省曰:「以孔明之明略,所以待謖如此,亦足以見其善論軍計矣。」
(2)官勢:國勢。胡三省曰:「漢俗謂天子為縣官,亦謂為國家;官勢猶言國勢也。」
(3)殄(音舔)盡:殺盡。殄,盡、絕的意思。
【語譯參考】
諸葛亮率兵討伐雍貽,參軍馬謖送行數十裡。諸葛亮說:「雖然我們共同謀劃此事多年,今天你能惠贈更好的計劃嗎?」馬謖說:「南中憑仗地形險要和路途遙遠,已經很久不歸服了。即使我們今天將其擊敗,明天他們還會反叛。如今您正準備集中全國的力量北伐來對付強賊,叛匪知道國家內部空虛,就會加速反叛。如果將他們殺盡以除後患,這既不是仁厚者愛民之情,而且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辦到。用兵作戰的原則,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短兵相接為下,希望您能讓他們真心歸服。」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意見。馬謖,是馬良的弟弟。
【研析】
諸葛亮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可見馬謖是個善論軍計的人,否則以諸葛亮之才能,也毋需與之討論了。且兩人共謀南中已多年,而在出兵前夕仍不忘再詢問是否有更好的計劃,諸葛亮器重馬謖由此可見一斑。他果然獻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之策。換句話說,在戰爭中首先考慮的是「心理作戰」,最好能以最少的損失,達到不戰而勝,讓人民心悅誠服的歸服;其次萬不得已,才兵臨城下,此乃人民之福。否則戰爭中飽受摧殘的往往是無辜的百姓,弄得家破人亡,民生凋敝,實乃國家禍害。
諸葛亮在南中一帶徵伐,所到之處每戰必勝。可見他與馬謖研擬之策略奏效。但馬謖恃自己有軍事之才,在後來街亭交戰一役,違背諸葛亮指揮調度,下獄後被殺,應了劉備先前告訴諸葛亮的話,不要與輕浮的馬謖走得太近。可見人縱使有才華,在群體中仍需遵守法紀約束,否則一意孤行,仍為軍法所不容。
【延伸思考】
1、有雅量,能納別人建言,乃明辨是非之人。能適度放下自己身段,接納雅言,是利己利人行為,請你與大家分享此例。
2、領導部屬的原則,就是得到他的心,讓他誠心願意為你效勞,那麼自有人替你分擔解憂,何樂而不為呢?所以請你想一想如何做,才能得到別人信服?
3、仁厚愛民者,得到部屬的信賴,即能心悅誠服的效忠,請你再舉歷史上其它例子與大家分享。
【參考數據】
1.《資治通鑑(17)》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輕鬆讀2》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
3.《資治通鑑今譯(四)》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4.http://www.twseasea.idv.tw/viewthread.php?tid=269&extra=page%3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