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4月10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張紘還吳迎家,道病卒。臨困,授子留箋(1)曰:“自古有國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於其治,多不馨香,非無忠臣賢佐也,由主不勝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憚難而趨易,好同而惡異,與治道相反。《傳》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言善之難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據自然之勢,操八柄(2)之威,甘易同之歡,無假取於人,而忠臣挾難進之術,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離則有釁(3),巧辯緣間,眩於小忠,戀於恩愛,賢愚雜錯(4),黜陟失序(5),其所由來,情亂之也。故明君寤(6)之,求賢如飢渴,受諫而不厭(7),抑情損欲,以義割恩,則上無偏謬之授,下無希冀之望矣!”吳主省書,為之流涕。(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一·魏紀三》)
【注釋】
(1)留箋(音間):遺表。
(2)八柄:古代統治者駕馭臣下的八種手段,即爵、祿、予、置、生、奪、廢、誅,用來調節統治者內部財產、權力分配的矛盾。
(3)離則有釁(音信):胡三省曰:“言納忠而不合於上,則上下之情離,釁隙由此而生也。”釁,破綻、瑕隙。
(4)賢愚雜錯:賢良和愚惡混雜相間。
(5)黜陟失序:罷免和進用失去標準。
(6)寤(音物):通悟。
(7)受諫而不厭(音壓):接受規勸而不壓制。厭,通“壓”,抑制。
【語譯參考】
張紘回吳郡迎接家眷,在中途生病去世。臨終時,將遺表交給兒子。遺表上說:“自古治理國家的人,都打算修行德政與太平盛世相媲美。至於治理的結果,大多不完美,不是沒有忠臣賢能輔佐,而是由於君主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情,不去任用他們。人之常情都是畏懼艱難,趨就容易,喜好相同意見,厭惡不同見解,這與治國之道正好相反。《傳》說,‘從善如同登山,從惡如同崩下’,說的是為善的艱難。君王承襲祖先累世的基業,據有至尊的自然之勢,掌握天下八種權柄的威嚴,喜好易行和贊同帶來的歡快,無需採納別人的意見,而忠義之臣提出的難為良策,說出逆耳的忠言,就與君王私情不能契合,這不是很自然的事嗎!君王與忠臣疏遠就會出現裂痕,花言巧語之人乘機離間,君王被這些小忠暈了頭,迷戀於個人的恩愛,使得賢明和愚惡混雜相間,罷免和進用失去標準,這種情形的根源,是私情作祟。所以聖明的君王明察此事,求訪賢才如飢似渴,接受規勸而不壓制,抑制私情,損減私慾,出於大義割捨私恩,那麼君上沒有偏頗錯謬的任用,臣下也就沒有非分的奢望了。”吳王孫權讀著這份遺表,感動得眼淚直流。
【研析】
張紘的遺表闡述自古治理國家的人都希望能修行德政,但是多半不完美,乃由於“私心”作祟。人都想聽好聽的話、挑選容易的,而忠言往往逆耳,所以無法讓真正賢能者,出來為國家做事。國君聖明與否,端看其是否能割捨私恩就大義。此道理人人皆知,但知與行不見得能並行,人若無法拋棄為私的己見,將使社會越趨滑落,離太平盛世愈來愈遠。
張紘臨終時,仍然心繫國家,還不忘將遺表交給兒子,吳王孫權不禁為一個忠臣殷殷的諫言而落淚。之所以感人,是因為那份心,看到那顆無私的心,表露無遺。人如果做事均存著一顆良善、為公的心去做,相信一切將會是美好的。
【延伸思考】
1、你曾經因為某一件事而讓你感動嗎?是什麼事?請與大家分享。
2、喜好易行和贊同帶來的歡樂,是現代很多人的通病,我們要如何才能聽進不同的聲音,接收到真正的訊息?
3、試比較分析為私與為公兩種不同的基點做出來的事,其結果有何不同?
【參考數據】
1.資治通鑑(17)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輕鬆讀2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
3.資治通鑑今譯(四)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4. http://www.twseasea.idv.tw/viewthread.php?tid=272&extra=page%3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