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3月24日】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國時蜀國著名將領,有勇有謀,深明大義,可謂集忠、義、仁、智、勇於一身。趙雲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敬佩,不只是因為他武藝超群,更因為他的人品,他的高尚品德和操守符合傳統儒家思想對武將和人臣的要求,堪稱為一代國士。
盡忠國事 義貫金石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戰亂連年不斷,民不聊生。青年趙云為了實現解民「倒懸之厄」和「從仁政」的理想抱負,尋求明主,追隨仁政所在。他被家鄉吏民舉薦到袁紹部下,但他發現袁紹並無忠君愛民之心,在一次袁紹與公孫瓚兩支軍隊交鋒時,趙雲見公孫瓚被袁軍追殺,情況危急,於是救出公孫瓚,投在公孫瓚麾下。經過接觸,他發現公孫瓚待人接物和矜持虛驕的態度,無法安邦定國,因此辭別了公孫瓚。趙雲奔走四方,擇明主而事,當他結識劉備後,認為其是一位「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的仁德之主,從此跟隨劉備,以復興漢室為己任。
當陽長坂之戰,劉備之軍被幾十萬曹操精騎部隊追擊,在各部潰不成軍的慘敗中,趙雲以寡敵眾,不顧個人安危,救出幼主阿鬥。他「懷抱幼主」,突破曹軍重重包圍,最終使其「得免於難」,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雲單騎救主」。蜀後主在議及此役時感嘆的說:「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沖,涉途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姜維則稱讚趙雲「當陽之役,義貫金石」。
智勇雙全 審慎有識
趙雲受命取桂陽時,因劉備以仁著稱,令不得強攻,須讓對方誠心歸降方不違仁義二字,因此趙雲以好言相勸桂陽太守趙范。趙范設宴管待趙雲,因與趙雲同鄉、同年、又同姓,便與趙雲結為兄弟,為了結好趙雲,當面為趙雲提親,欲將其有傾國之色的寡嫂樊氏嫁給趙雲。趙雲不為女色所動,以「吾既與汝結為兄弟,汝嫂即吾嫂,豈有亂倫之理」的理由堂堂正正予以拒絕。趙范感到羞愧,於是想加害趙雲,令部下詐降,被趙雲識破。趙雲將計就計,以智謀取得了桂陽,令眾人心服口服。
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戰役時,一次,奉命劫糧的黃忠之軍受到魏軍重重包圍未能如約而返,趙雲聞知後隻身沖入敵陣,救出老將黃忠,又發現部將張著也在魏軍包圍中,再次沖入敵陣,救出受傷的張著。魏軍蜂擁而至蜀軍營前,大隊兵馬也尾隨而至。在這眾寡懸殊的緊急關頭,蜀軍將士提出緊閉寨門。趙雲從容鎮定,他當機立斷,命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獨自一人站在營前,以待魏軍。魏軍吶喊衝來,見趙雲巋然不動,一畏趙雲神勇,二疑城內埋下伏兵,於是反身就撤。趙雲下令追擊,魏軍大敗,蜀軍取得漢水大捷。事後劉備稱趙雲「一身是膽」,軍士呼其為「虎威將軍」。
淡泊名利 體國恤民
劉備入主成都,基本上實現了諸葛亮「跨有荊益」的戰略設想。論功行賞,犒勞三軍。當一些人提議將成都城內的部分屋舍、城外的園田、桑田等也分賜給有功將士時,趙雲力排眾議,說道:「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天下未定,未可求安也。益州人民,累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使其安居復業,乃得民心。不宜奪之為私愛也。」劉備欣然採納趙雲建議,果然深得民心,益州農業充分發展,民殷國富。趙雲又提出以民為重、以農為本、只有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的主張,得到劉備、諸葛亮的贊同。
諸葛亮首次北伐,趙雲、鄧芝所率偏師進至箕谷(今褒城縣北)以為疑軍。因馬謖失街亭,導致蜀軍一出祁山失敗,被迫分兵回撤,更遭魏軍追殺。在主力潰敗、箕谷失利的嚴峻形勢下,趙雲不急不躁,及時收兵拒險固守。又身先士卒,親自斷後,一步一步保護蜀軍撤退。魏軍懾趙雲之勇,不敢來追。蜀軍數路兵馬盡皆損失慘重,獨趙雲一路不損一兵一騎,整軍而還。為表彰趙雲部隊在受挫情況下的有序撤退,諸葛亮令將所余軍資絹帛賞賜趙雲及其部卒。趙雲卻辭謝說:「部隊沒有獲得勝利,怎麼能接受賞賜呢?且請寄庫,等候今年冬天賜給各軍吧。」
趙雲治軍嚴格,以身作則,處處為國家、軍隊、百姓著想,從不居功自傲,不循私利,.不計個人得失,多次受到劉備、諸葛亮的稱讚。他的仁德、忠義、審慎穩重也深深受到世人的敬仰。後有詩讚趙云:「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