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孔明輔佐劉備分析天下大勢(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3月13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1)。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2)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3),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4),利盡南海(5),東連吳會(6),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劉璋軲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7)。將軍既帝室之胄(8),信義著於四海,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9),撫和戎、越,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外觀時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備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不悅,備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10)。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出自《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漢紀五十七》)

【注釋】

(1)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胡三省論曰:「備以梟雄之才,聞徐庶一言,三往駕以見孔明,此必庶之材器,有以取重於備,備遂信之也。」亮,即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因其早年外號,稱「臥龍」或「伏龍」。
(2)信(音申):通「伸」
(3)遂用猖蹶:用,因此。猖蹶,傾覆。
(4)漢、沔(音免):漢水、沔水。
(5)利盡南海:胡三省曰:「謂自桂陽、蒼梧跨有交州,則利盡南海也。」
(6)吳會:吳郡、會稽郡。
(7)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有智慧才能的人希望得到聖明的君主。胡三省曰:「張松、法正之徒雖未與亮交際,亮固逆知之矣!」
(8)胄:後裔。
(9)岩阻:險阻。
(10)猶魚之有水也:魚有水則生,無水則死,故以此為比喻。

【語譯參考】

劉備因此去拜見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他。劉備讓左右的人都退出去,說:「漢室已經衰微,奸臣把持朝政,我不衡量自己的道德和力量,想為天下伸張正義,但是智謀短淺,因此遭到挫敗,到了今天這個地步。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泯滅,你認為應當怎麼做呢?」諸葛亮說:「如今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天子而號令諸侯,確實不可與他爭鋒。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心歸附,賢能人才為他效力,這只能和他結盟,而不能夠謀取他。荊州地區,北方有漢水、沔水為屏障,南方直達南海,東邊連接吳郡、會稽,西邊可達巴郡、蜀郡,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但他的主人劉表卻不能據守,這恐怕是上天賜給將軍您的。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是天府之國,劉璋昏庸無能,張魯在北面,百姓殷實國家富庶,卻不知道珍惜,有智慧才能的人希望得到聖明的君主。將軍既然是皇室的後裔,信義聞名於天下,如果能占據荊州、益州,據守其險阻,安撫好戎族、越族,與孫權結聯盟結交,對內修明政治,對外觀察形勢變化,這樣就能建立霸業,漢朝王室就可復興了。」劉備說:「妙!」於是與諸葛亮情誼日益親密。關羽、張飛不高興,劉備解釋說:「我得到了孔明,猶如魚兒得到了水,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才止住,不再抱怨。

【研析】

劉備接受徐庶的建議,屈駕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輔佐其大業。他與劉備縱論天下大事,定下了三分天下而取其一的大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結盟;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更向劉備講述攻打中原的策略,此篇論說即後世著名的〈隆中對〉。劉備聽後大為讚賞,就常和他議論,並向關羽、張飛解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此後,諸葛亮成為劉備得力助手和主要謀士,為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要大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集忠、孝、義、謀於一身,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義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極忠於主君,劉備死後託孤於他,一直為劉禪盡心盡力,憂公如家,在〈出師表〉中表明心跡,可惜操勞過度,病死軍中。從劉備請他出來,到五十三歲(公元234年)時與魏將司馬懿戰於五丈原時病重,八月逝世,歸葬定軍山勉縣的武侯墓,享年五十四歲。一生中均為蜀國謀思謀慮,歷代評價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事跡為後人所讚賞,如唐朝詩人杜甫,寫過數首關於諸葛亮的詩,其中〈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

【延伸思考】

1.歷史不斷的演替,讓我們明白何謂「忠」、「 孝」、「 義」……等美德,而諸葛亮集多重美德於一身,在歷史上可說鳳毛麟角,請你多讀一些他的事跡,提出與大家分享。
2.〈隆中對〉中分析了當時的情況,成了劉備日後戰略的指導原則,只有智者才有如此前瞻性的眼光,而這種人才是如何養成的呢?
3.諸葛亮對劉備可說做到了「士為知己而死」,一生忠於蜀漢,甚至連對「扶不起的阿鬥」依然不改初衷,請你探討它真正的意涵是什麼?

【參考數據】

1.資治通鑑(15)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輕鬆讀2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
3.資治通鑑今譯(四)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4.三國志的故事 郭豐偉編輯部 添翼文化出版1994年出版
5.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B%B8%E8%91%9B%E4%BA%AE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