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賈詡論治國(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4月2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初,帝問賈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1)之以文德而俟(2)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3)小國,依山阻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4)見兵勢;據險守要(5),泛舟江湖(6),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7)。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戚(8)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帝不納,軍竟無功。(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七十·魏紀二》)

【注釋】

(1)綏:安撫,使平息。
(2)俟:等待。
(3)蕞(音最)爾:形容很小的樣子。
(4)陸議:即陸遜。遜,本名議。
(5)據險守要:蜀國憑藉山川之險要。
(6)泛舟江湖:吳國得江湖之利便。
(7)舉無遺策:攻戰才能不會失策。
(8)干戚:古兵器名稱。干,盾。戚,大斧。

【語譯參考】

起初,魏文帝問賈詡:“我準備討伐不服從命令的,以統一天下,吳、蜀兩國,哪國先討伐?”賈詡回答說:“進攻他國,要先在軍事上審時度勢;立國,則當崇尚道德教化。陛下順應天時,接受漢朝禪讓,統治全國,如果用文教、道德來安撫人心,靜待時局的變化,那麼平定天下就不難了。吳、蜀雖然是彈丸小國,但是憑藉著山水險阻。劉備有雄才大略,諸葛亮善於治國;孫權長於辨別虛實,陸遜精通軍事;蜀國據守險要,吳國泛舟江湖,都很難在短期內將他們擊敗。用兵的原則,是先了解能勝利的方法,然後再作戰;先估量敵人的力量,然後任命將領,這樣才能做到攻戰無誤。我估計,群臣中沒有人是劉備、孫權的對手,即使陛下親自去攻伐,也未必能穩操勝劵。從前虞舜在朝廷上舞弄乾戚,有苗部落就歸服了。我認為陛下目前應先文德安撫,然後再用武力征討。”魏文帝不採納,征伐終究沒有功效。

【研析】

魏文帝曹丕欲進攻吳、蜀,詢問賈詡該先進攻哪一國,賈詡則回答武攻前,須先建立文德,而且詳細分析了當時他們的情況,希望能了解取勝之道,然後再進行軍事行動,亦即先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但魏文帝不採納建言,終導致無法建立戰功。

有德者方能使人民信服,此乃歷朝歷代以來不變的真理。因為大家願意服從你的領導,自能號召天下,民心自動歸附;反之,民心思變,無法號召百姓,焉能成大器?曹丕也算是個飽讀詩書的人,但卻無法真正了解文德的內涵而付之實行,實在殊為可惜,枉費賈詡的諄諄建言,竟成徒費口舌。

試想,一個領導者,既然已經提出問題向部屬請教,徵詢他們的看法,一旦建言提出,縱使不合乎自己的想法,也應該再做審慎評估或多徵詢其它人的想法,否則提建言者未受到尊重,以後恐怕也很難獲得別人寶貴的意見。

【延伸思考】

1、幕僚的角色,是替領導者分憂解勞,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個好的幕僚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2、曹丕為何沒接受賈詡的建議,請你發表你的看法?
3、事情的成敗,事先做評估,可以減少風險。通常你決定做一件事時,你是如何去做事前的最佳準備?

【參考數據】

1.資治通鑑(17)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輕鬆讀2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
3.資治通鑑今譯(四)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4.http://www.twseasea.idv.tw/viewthread.php?tid=269&extra=page%3D12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