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夷陵之戰(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4月15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 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漢人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夷陵(1)界,立數十屯,以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督,自正月與吳相拒,至六月不決。漢主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吳將帥皆欲擊之。陸遜(2)曰:「此必有譎(3),且觀之。」漢主知其計不行,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遜上疏於吳王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4),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今日爭之,當令必諧。備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雖不材,憑奉威靈,以順討逆,破壞在近,無可憂者。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

閏月,遜將進攻漢軍,諸將並曰:「攻備當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裡,相守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已固守,擊之必無利矣。」遜曰:「備是猾(5)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6),正在今日。」乃先攻一營,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7)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漢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九 魏紀一》)

【注釋】

(1)夷陵:本是春秋時楚國先王陵墓的名稱,漢置夷陵縣,在今湖北省宜昌縣東。
(2)陸遜:(公元一八三~二四五年),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他是吳國大將,出身於江南士族,從小失去父親,寄養在叔祖父家。是孫策的女婿。
(3)譎(絕):詐騙。
(4)國之關限:胡三省曰:「自三峽下夷陵,連山迭嶂,江行其中,迴旋湍激,至西陵峽口,始漫為平流。夷陵正當峽口,故以為吳之關限。」
(5)猾:虛詐而不誠信。
(6)掎(擠)角(絕):亦「犄角」。指夾擊敵人。掎,拉住腿。角,抓住角。
(7)敕:帝王的詔命。

【語譯參考】

蜀軍自巫峽建平紮營,一直至夷陵境界,建立數十座營寨,任命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軍指揮,從正月開始與吳軍對峙,到六月仍未決戰。漢王劉備派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紮營,吳軍將領都想出擊,陸遜說:「這一定有詐,我們姑且觀察。」漢王見計策無法實現,於是命令八千伏兵從山谷中出來。陸遜說:「我之所以沒有聽從諸位進攻吳班的原因,是估計劉備一定有計謀的緣故。」陸遜向吳王上書說:「夷陵是戰略要地,國家的門戶,關係到我們的生死存亡,雖然易得,也容易再失去。失去夷陵,不僅僅是損失了一個郡,就連荊州也要令人擔憂。今日爭奪夷陵,一定要成功。劉備違背常情,不守住自己的巢穴,卻膽敢自己來送死,臣下雖然不才,但憑藉大王的威靈,名正言順地討伐逆賊,打敗敵軍就在眼前,沒有什麼可憂慮的。我當初擔心劉備會水陸並進,現在他卻舍水路不走,從陸路進軍,隨處紮營,觀察他的軍事部署,一定沒有什麼其它變化。希望至尊您高枕而臥,不必把這事記掛在心上。」

閏六月,陸遜率軍進攻漢軍,眾將領都說:「應當在開始進攻劉備,如今蜀軍已深入我國五、六百裡,和我們對峙經歷了七、八個月,他的各要塞都已固守,現在進攻一定不會順利。」陸遜說:「劉備是個很狡猾的傢伙,再加之經驗豐富,他的軍隊剛集結時,思慮周詳,我們不能去攻擊他。如今蜀軍駐紮已久,卻仍找不到我軍的漏洞,將士疲勞,意志沮喪,再也無計可施。現在正是我們對他前後夾擊的好機會。」於是先向蜀軍的一個軍營發動攻擊,戰事失利。將領們都說:「白白損兵折將!」陸遜說:「我已知道了破敵之策。」於是下令戰士每人拿一束茅草,採用火攻,得勝;這樣一來,又乘勢領各路軍隊全面出擊,砍下張南、馮習以及胡王沙摩柯等的頭,攻破蜀軍營壘四十餘座。蜀將杜路、劉寧等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得向吳軍請求投降。

【研析】

夷陵之戰劉備因為不聽勸阻,被陸遜打得落花流水,趁黑夜逃走,退入白帝城。此役蜀軍的船隻器械、軍需物資,幾乎全部喪失,士兵的屍體擁塞江面,源流而下。劉備極為羞愧憤恨,不得不感嘆:「我被陸遜挫敗侮辱,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因為吳軍多次破劉備,計謀都是出於陸遜,也使得原本各自矜誇的諸將不得不對陸遜折服,聽命其指揮。

陸遜他是一介書生,從二十一歲擔任孫權幕僚開始,所提的各種作戰方案及建言,均頗獲成效,深得孫權信任,故夷陵之戰被任命為大都督,大破了蜀軍。他最後官至丞相,憤激憂國,得病身亡。我們從文中,發現他的思考相當縝密,一切策略都是先謀定而後動,異於一般將領,其忍耐的功夫,非常人所及,整整讓劉備耗費了七、八個月,當將士疲勞,意志沮喪,再也無計可施時,再發動攻擊,從中找出破敵策略,逼得蜀將有的被殺,有的投降,以最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成效,應了作戰時,宜攻心為上,一旦士氣低落,再多的士兵也無用武之地了,難怪劉備會羞愧悔恨。

【延伸思考】

1.作戰計劃良窳,是成敗的關鍵。用之於生活中亦復如是,好的計劃能達到事半功倍,你做一件事時,是否會先擬定方案呢?
2.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耐的功夫,非等閒之輩能做到的,你覺得陸遜他是如何做到的?
3.劉備因作戰計劃錯誤,導致潰敗。你周遭也有因事前計劃不周延而失敗的例子嗎?請提出與大家分享。

【參考數據】

1.資治通鑑(15)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輕鬆讀2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
3.資治通鑑今譯(四)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4.三國志的故事 郭豐偉編輯部 添翼文化出版1994年出版
5.http://www.twseasea.idv.tw/viewthread.php?tid=269&extra=page%3D12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