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探幽(五):五禮

濁世清蓮(大陸)


【正見網2008年07月10日】

禮指人的行為規範。古代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行賓禮,軍旅之事行軍禮,喪葬之事行兇禮,合稱五禮。

古人事無大小,均有與人身份相應的必須遵循的行為法則、規範或儀式等規定。古人常把不知禮之人稱作蠻夷,而通曉禮義、又能身體力行之人,則被稱作聖人。當年,孔夫子就是以知禮而聞名諸侯的。所以,小學生一入學就得學禮,其進退周還、取與去就都得合乎一定的禮節。

表面看,禮節似乎就是一系列的儀式,只是形式上的東西,其實不然。古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以合乎天道為準則的,大大小小的禮節儀式也都是如此。

《禮記•樂記》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禮記•喪服四制》曰:「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就是說,古代禮節的制定,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取法於天地、四季、陰陽、人情的。因此小學生學禮習禮的過程,表面看是在學習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所應該遵循的孝悌忠順等禮節,實質上也就是了解天地運行、四時交替、陰陽變化、人之本性常情的過程。由此前往,最終達到自覺按照天地、四季、陰陽、人情的發展變化規律行事的高境界。

那麼,人間的禮又是如何法天則地呢?

例如天尊地卑。天高地低,天為主宰,地只是順從,天生萬物,地成萬物,天永遠高於地,地的本分就是努力完成上天的使命。天尊地卑的位置身份永遠不可以改變,否則,天翻地覆,一切就都亂的不可收拾了。

《禮記•樂記》曰:「禮者天地之序也。」古代的禮節都是效法天地的,禮是天地之間的差異在人類社會的體現。比於君臣。君要像天一樣純正祥和,臣要像地一樣忠誠順從,全力完成君主的使命。君臣的身份地位不能隨意改變。古代射禮規定,君與臣比賽射箭,臣要讓君一尺而退,不能與君並排而立。為什麼?君臣之別也。戰國時燕王與燕相子之換位,燕王居臣位,燕相子之居君位,結果燕國大亂三年,差點兒亡國。

比於夫婦。夫主事,婦順從,對內相敬如賓,對外夫唱婦隨,中國民間自古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之俗語,都不是毫無道理。

比於父子。父母要愛護養育子女,子女要孝順贍養父母,父慈子孝。

比於兄弟。兄要愛弟,弟要敬兄,兄友弟恭。

比於師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故曰「師父」。事師如事父。孔夫子去世後,弟子集體守喪三年,子貢一人又獨守三年,共六年乃去。

古代的禮節,林林總總,非常瑣細繁雜。但不論巨細,都以符合天地的差異與發展規律為準則。這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即人立身的根本,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所以,小學生一入學就得學禮,學習孝弟忠順等禮節,擺正自己在社會各種環境中的地位,守住自己在各種地位中的本分而無怨無悔。《禮記•冠義》曰:「孝弟忠順行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

而今,古禮被棄之無遺。人子人孫成了家裡的小皇帝,全家都圍著他轉;無職無位的特權之人,可以呼風喚雨,指揮一切;傳統的高雅的繪畫藝術被冷落、被排擠,而胡塗亂抹的所謂現代派藝術卻占據著藝術的殿堂;正統的神傳文化、普世的真理受到批判打壓,而各種邪說卻占據著大雅之堂,等等等等。正邪貴賤,顛倒如此,社會能不亂嗎?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