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梁置五經博士(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8月22日】

【原文】

春,正月,癸卯朔,詔曰:「二漢登賢,莫非經術,服膺(1)雅道,名立行成。魏、晉浮蕩(2),儒教淪歇,風節罔樹(3),抑此之由。可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廣開館宇,招內(4)後進。」於是以賀?及平原明山賓、吳興沈峻、建平嚴植之補博士,各主一館,館有數百生,給其餼廩(5),其射策(6)通明者即除為吏,-O年(7)之間,懷經負笈(8)者雲會。?,循之玄孫也。又選學生,往會稽雲門山從何胤受業(9),命胤選門徒中經明行修者,具以名聞。分遣博士祭酒,巡州郡立學。(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紀二》)

【注釋】

(1)服膺:存於胸中,永誌不忘。
(2)魏、晉浮蕩:曹魏到兩晉間,玄風正盛,世尚清淡,放縱行檢,所以梁武帝說魏晉浮蕩。
(3)風節罔樹:風節不立。樹,立也。
(4)招內:招納。內與納同。
(5)餼廩(音細凜):稍食,也就是月俸。
(6)射策:古代試士的一種方法。將疑問辯難的題目書寫在簡策之上,參試者采抽籤的形式,抽到便回答。
(7)-O年:一週年。
(8)負笈:離鄉遊學,攜書自隨。笈,書箱。
(9)往會稽雲門山從何胤受業:會稽,今浙江紹興,紹興南有雲門山,亦名東山,當時何胤隱居於此。

【語譯參考】

春季,正月,初一,梁武帝下詔說:「兩漢進用賢能,所重視的都是儒學經術之士,他們都信奉大雅之道,人人飽學,因此能樹立名節,德行有成。魏、晉以後士人輕浮放蕩,儒學名教淪喪殆盡,風範節操無所建樹,或許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可以設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廣泛擴建館舍,招納後來好學之士。」於是任命賀?及平原人明山賓、吳興人沈峻、建平人嚴植之補為博士,讓他們各主持一個館,每館有數百名學生,由國家供給月糧,其中在射策考試時應對自如,見解通明的人,就被任為官吏。一週年之內,胸中裝滿經略,背上背著書籍來遊學京師的人像風雲聚會。賀?,是賀循的玄孫。朝廷又挑選學生,送他們去會稽雲門山跟從何胤學習,命令何胤選拔門徒中經術明達、品行高潔的,把他們的姓名上報朝廷。朝廷又分派博士祭酒巡視州郡的立學情況。

【研析】

梁武帝蕭衍一向崇尚儒學,深感於兩漢任用的都是信奉雅道之飽學之士,故能樹立名節德行有成,故決定成立一專責機構,來培養人才,遂設置五經博士。為了讓他們zK心學習,還供給月糧讓他們無後顧之憂,難怪至京師遊學的人絡繹不絕。因為這一方面是他們通往仕途的好途徑,另一方面如果大家都能認真的學習正統文化,將使整個社會的道德提升,無形中能使社會安和樂利,促進國家穩定。梁武帝下詔的此政策,的確影響整個國家深遠,不失為英明之道。詔中還特彆強調選拔出來當官的必需是品行高潔的,可見梁武帝能深謀遠慮,知道品德重於一切,只有具備道德高超的人出仕,才是國家人民之福。

【延伸思考】

1.任用官員,能德才兼備最好,如果無法兼顧,該取「才」或重「德」呢?請你分析其利弊?
2.一個人從小深植於心的觀念,將會影響其日後行事風格,所以對於小孩我們從小該如何去教導好呢?
3.現代的各級學制,無非也是想培養專業人才。透過這個機制的訓練,多少人才於焉誕生。而梁武帝早在一千多年前,即能想到此種方法,現在也不過是摹仿古人罷了,請你也想一種可以挽救當前道德淪喪社會的方法,提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34)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3.《白話資治通鑑》(第十冊) 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