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11月16日】
三、結論
任何一首流傳至今的真正民間歌謠(文人的創作不算),我們絕對不能說它是何時、何地、何人的“產物”。它,常是一個廣大地區、眾多無名作者的總體智慧的結晶。它的內涵,它的精神,也常是代表著這一個漫長時期、廣大地區的眾多人們的意識和精神。
民歌精神的流露,是純真的、無邪的。民歌意識的表現,常是炫燿的、誇大的。對他們崇拜的人,喜歡的事、寶貝的物,必定會把他們“肚內”所知道的美言,所記得的雋語,管你是在哪裡曾經被一再的使用,統統加到他所崇拜、喜歡、寶貝的人、事、物上。所以民歌是不厭“抄襲”,不怕“重複”的。在他們認為,愈是這樣,愈能表達出內心的崇敬。
想想“看”,當他們在“唱”,在“搖”,在隨著音樂“手舞足蹈”,那種“畫面”有多美!不管他的人是美是丑,不管他的歌聲是好是壞,那種真情感人的場面,會使你忘記一切,何況“那種歌聲”本來就“美”。“真情就是美”!只要發自“真情”,哪怕你“五音不全”,嗓音“沙啞”,人又老又丑;不管他在“微笑”或是“大笑”一定感人,一定很美。這是民歌之所以“優美”,所以“感人”,所以不受“文人”指責其抄襲、簡陋,反而喜愛的主要原因了。
孔子之所以喜歡“詩”,尤其是國風,就是因為“思無邪”,就是因為它是情歌,它是民歌。它有時怨天,有時也尤人,但都是發自淳樸心性的傾吐。所以它感人,所以它“無邪”,所以才被孔老夫子採集。若去追問那些作者為誰?恐怕永遠都無法得知,也永遠是個懸案。
對民歌而言,就是現今的你都無法知道作者為誰,何況古人?所以古老的民歌,任誰都無法去追尋出它的作者,也無此必要。我們所以探尋,只是想從“茫茫”中,為它們收集一點零落的資料,開闢一條“途徑”,去探探它們的“生平”。所以只希望能知道一下它們“生”於何時,“產”於何地,中間經過了一些何等樣的“演化”,而後才有了像今天這樣“成熟”的形貌,於願已足。如果幸運的話,或者還會探出點它在某些時期的原始形狀。
木蘭辭,我們就很幸運,不但知道了它產生於北地,成形於北魏,中間經過了北魏、梁、陳、隋、唐的演化,一直到盛唐才成熟定型。而且還發現了它的一個“原始形像”以及一些民歌演化的規則。
本文,只是一種試探,試探著對一些古老民歌的“成長”,作“問路”的工作。這是嘗試,這是“拋磚”,乖誤之處,勢所難免。望智者正之。
附註:以下是流傳至今,千古吟誦不絕,純清至上的《木蘭辭》(取材自正見網)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萬裡赴戎機,關山渡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 * *
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媚俗的頌揚,在我們還不會識字的時候,就一定認識了這個千古傳誦的人物--- 花木蘭。她的事跡在中國的正史上,史家的記載甚少,但卻因民歌--《木蘭辭》成千古絕響,流芳百世。
《木蘭辭》敘事明了,語言淺白,娓娓道出了一個女孩兒的傳奇故事,一個女孩子,在年邁的父親接到從軍令後,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奔赴沙場,多年的戎馬生涯漫長而艱苦,“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當告別九死一生的疆場,得到了天子的獎勵,非常意外而動人的事情發生了,木蘭辭去了一切官爵與利祿,唯一願望是回家鄉。終於回家了,欣見久別重逢的親人。最戲劇性的場面出現了,當木蘭脫去戰袍,穿上自己的女兒裝,出門招呼送她回故裡的夥伴,夥伴個個驚呆了,原來他們朝夕相處的木蘭是個女孩兒!
有很多人上戰場是因為宏大的理想或野心,諸如建立功名,發財升官等等,木蘭不是,她上戰場的動機非常簡單,就是替父親盡一份應盡的義務,自己為雙親盡一份孝心,如母親般地呵護年幼的弟弟。然而她的純真善良,勇敢與吃苦的犧牲精神,淡泊名利的超凡脫俗品格,使她成為中國傳統和文化中完美的女孩子的形像,也是後世傳誦她的根本原因。
自漢代起,民間開始修建木蘭祠,每年四月初八木蘭生日致祭,謂木蘭祠。歷經各代,香菸不絕。祠祀木蘭的廟宇遍布神州,較為遠古而著名的有安徽亳州木蘭祠、河北完縣木蘭祠、河南虞城木蘭祠、湖北黃陂木蘭祠、陝西延安萬花山木蘭祠等。
木蘭,這個因善良和孝心而勇敢的女孩兒,終因其傳奇的經歷和高貴品格而超越了人類本身,成為女性的典範,並散發著經久的神性光彩。
重要引用書目:
1.酉陽雜俎 唐段成式 台灣商務印書館
2.舊唐書音樂志 後晉劉昫 樂天出版社
3.樂府詩集 宋郭茂倩 世界書局
4.滄浪詩話 宋嚴羽 藝文印書館
5.後村詩話 宋劉克莊 廣文書局
6.升菴詩話 明楊慎 藝文印書館
7.升菴外集 明楊慎 藝文印書館
8.四溟詩話 明謝榛 藝文印書館
9.藝苑卮言 明王世貞 藝文印書館
10.尚書古文疏證 清閻若璩 復興皇清經解續編
11.古詩源 清沉德潛 萬國圖書公司
12.說詩晬語 清沉德潛 藝文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