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貧中濟貧,富不忘貧的李貞

陸文


【正見網2009年11月24日】

明代的李貞(1318-1379年),山東盱眙人,明朝開國駙馬、隴西王。他那貧中濟貧、富不忘貧、心繫百姓、教子有方的動人事跡,多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著。

一、心繫百姓

李貞原是一位普通農民,二十歲時,與朱元璋的姐姐結了婚,生下一子「保兒」。六年後,由於旱蝗迭至,顆粒無收,不得已而去求助於從盱眙遷往濠州(今安徽鳳陽)的岳父一家,不料濠州天災比盱眙還重,岳父、岳母和三位妻兄,均在饑寒交迫中染病身亡,小弟弟朱元璋,初為皇覺寺僧人收留,後來又離鄉出走,一去杳然無音。

朱氏聞訊,悲痛欲絕,終因勞苦憂傷過度而去世。臨終前,囑託丈夫李貞兩件事:一是拉扯好兒子,二是找到小弟弟朱元璋的下落。

從此,李貞帶著兒子離鄉背井去討飯,同時多方打聽朱元璋的下落。一路上,兵荒馬亂,難民成群,他見哀鴻遍野,不禁又聯想起去世的親人。

為使人世間儘量減少一些悲劇,他儘管自己多次饑寒難忍,而一旦討得食物、衣物,也總是分給一些更可憐的人。有時候,他們路過農民的莊稼地,見稀稀拉拉的玉米稈上有些可吃的,還總是勸兒子再忍耐一下,而不做損害百姓的事。

兩年後,李貞帶著兒子,經過千難萬險,找到了駐紮在濠州的一支農民軍。一打聽,才知道朱元璋已經參加了郭子興的隊伍,並被郭子興委任為鎮撫,正在守衛滁州。他欣喜萬分,急向二百多裡外的滁州奔赴。臨行前,那支農民義軍的頭領,還送給他一些散金碎銀做盤纏。行至中途,他們又遇到了一些貧病交加、瀕臨死亡的人。李貞又多次解囊相助,以至於未到滁州,而囊中空空,不得不再次乞討。

正是他的這種貧中濟貧的品德,為他未來的業績,奠定了厚實的根基。

二、富不忘貧

不久,李貞父子找到了朱元璋。雙方見面,悲喜交集,自有一番說不盡的話。從此,朱元璋將對亡姐的思念之情,全都傾注在李貞的兒子??保兒的身上,並讓保兒改為朱姓,取名「朱文忠」,決心把他培育成一位文武全才。

朱文忠生性聰穎,加之勤學苦練,不出三年,便長於寫詩撰文,精於布陣鬥兵,出落得一表人才。朱元璋十分喜歡他,經常在眾人面前對他大加讚揚。而李貞卻不時地將兒子叫到跟前,訓導他如何為人處事,尤其是千萬不要忘記貧賤之時。

有一次,朱元璋的賢內助馬秀英,帶著兩個使女,過府來為李貞父子添置衣物,發現李貞仍用著討飯時的破被子,大為不解。李貞則十分動情地說:「這是亡妻臨終前親手拆洗過的被子。雖然破舊,但它伴隨我度過了兩年乞討的日子。看見它,我就像看見妻子,就忘不掉以往!」馬夫人十分感動,便拿去親自將被子拆洗乾淨,再交給李貞。李貞再也捨不得蓋它,將它放進箱子裡珍藏起來。

朱文忠十九歲時,開始帶兵打仗。在一次援助大將常遇春攻占池州時,表現得十分出色,致使元軍侖惶出逃,青陽、石埭、太平等地,全部收復。為此,很多人都對他刮目相看,加上他又是朱元璋的外甥,言過其實的奉承也愈來愈烈。涉世不深的朱文忠,面對如此場面,不禁飄飄然忘乎所以。

李貞得知這種情況後,極為不安。但他沒有當面訓斥兒子,而是打開箱子,取出舊被,重新蓋了起來,朱文忠看到後心中一怔,隨之理解了父親的用意,主動向父親承認了錯誤,並表示再也不敢忘本和自傲。李貞點點頭,露出了笑容,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富貴而忘貧賤,君子不為也!」為牢記父親「富不忘貧」的教誨,朱文忠又基於讀書人都有個字號的習慣,特地給自己起字為「思本」,意思是永不忘本。

三、教子愛民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升任義軍大元帥,並很快奪取了應天府。從此,他以應天為根據地,向江蘇南部及浙江用兵。朱文忠由於戰功赫赫,也被任命為左副都指揮使,兼領元帥府事,守嚴州。朱元璋基於李貞謹慎持重,讓他在嚴州幫助兒子料理軍政大事。

在朱文忠每次出兵打仗之前,李貞都諄諄告誡他:要時刻關心百姓的疾苦,不要踐踏百姓的莊稼,不要傷害百姓的牛羊,不做任何有損於百姓的事。於是,朱文忠特地三令五申,嚴格要求所轄官兵,絕不與民爭利。他還明確規定:凡是私自進入民宅或私取民物的,一律處斬。有一次,一個士兵未經批准,私自用了百姓的一口鍋去做飯,朱文忠得知後,當即將那個違令的士兵處以軍法。隨後,他又將此事,通報全軍。從此,他的軍隊更是秋毫無犯,深受百姓的歡迎和擁戴。

在個人生活上,李貞也常常要求兒子,不忘當年的戰亂之苦,處處保持艱苦清素的作風。朱文忠也銘記在心,並時時嚴格要求自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文忠率大軍攻下餘杭後進逼杭州,杭州守將潘原明,見大勢已去,決定投降。在大軍入駐杭州的第一天,潘原明組織女樂歡迎朱文忠。而朱文忠則令免去這一儀式,還將部隊駐紮在城外的麗譙,保證了「城中安然」。

朱元璋稱帝後,冊封李貞為駙馬都尉。

李貞死於洪武十二年(1379年)冬,享年六十一歲。當時,朱元璋強忍悲痛,令人將他葬於南京大平門外的紫金山麓,冊封他為隴西王,諡恭獻。

正是:

富不忘貧,教子諄諄,
貧中濟貧,感人至深。
神授文德,源巨流醇,
吾輩當勉:承傳無盡!

(事據《明史》《清官傳》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