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查道為官 赤忱清寒

鄭念行


【正見網2009年11月19日】

宋代人查道(?~1018年),字湛然,歙州休寧(今屬安徽)人。他於端拱元年(988年)考取進士,名列第一,從此走上仕途。後在寇準等人的薦舉下,官職不斷升遷。曾歷任著作佐郎、遂州知州、秘書丞、果州知州、虢州知州等職務。

查道自幼沉穩聰明,刻苦好學,但家中十分貧寒。他赴京趕考時,竟連路費也沒有。親族中的長輩,為了他的前程,湊了一些錢,他才上了路。

查道在進京的路上,原想順便去拜望一下父親的老朋友呂翁。不料,呂翁剛剛病故,由於他家也一貧如洗,其兄為給他辦喪事,打算將自己的女兒賣掉。查道得知此情,立即解囊相助。接著,又為其女選了一位好人家,並出資購買嫁妝,幫她完了婚。而自己的赴京趕考的路費,卻因此化光了。他囊中空空,不得不以賣字等方式,掙點錢,充當盤纏。

查道做官不久,他的一位好友也因病而亡。因其家貧,死者生前已將自己的女兒典押於人。查道聞訊,馬上出錢,將她贖了回來,並將她許配給了一個士族家的貴公子。

此後,查道做官多年,家中卻依舊貧窮。究其原因,一是他本人廉潔奉公,從來不貪不占;二是他家中長年養著許多鰥寡孤獨、無依無靠的親族。他那「祿賜所得,散施隨盡,不以屑意」。而且,誰越是貧窮,越是無人與之交往,他越是「待之以厚」,匐濟越多。與此同時,查道本人,卻極為節儉。平時,他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粗布衣衫,家中陳設更為簡陋。有時候,甚至一天只吃一頓飯。

查道一向嚴於律己,處處維護老百姓的利益。在他擔任地方官時,有一年夏天,他帶著屬下外出視察,由於天氣炎熱,又長途跋涉,不禁饑渴難忍。

這時,正好路過一片大棗林。他的隨從們,見樹上掛滿了又酸又甜的大棗,無不饞涎欲滴。其中,有兩個人還不約而同地伸手摘了一些,送給了查道。查道見棗已摘下,但棗樹的主人卻不在場,不由得皺起眉來。最後,他只好按照市場上的價格,「掛錢於樹而去」。

在嚴於律己的同時,查道對當時許多官吏徇私舞弊、貪贓枉法的行為,非常憤恨。他曾專門上書皇帝,揭露了地方上的諸多醜惡現象,並建議:朝廷派出的轉運使和副使,不應當只限於審查錢穀之類,還應該負責起對郡縣官吏的考察。他說:「若不這麼做,就不能懲惡勸善。朝廷在每個轉運使回朝復命時,應先令其陳述他們奏黜貪猥者多少人,舉薦賢能者多少人。朝廷再根據他們的政績,及時給予賞罰。」當時的皇帝宋真宗,認為言之有理,當即採納了他的意見,並形成了一項制度,從而成為官吏考察的一個重要渠道。

在查道擔任果州(今四川南充)知州期間,以王小波為首的農民軍,雖然已被鎮壓下去,但仍有二百多人,在果州一帶依險築柵,進行頑抗。皇帝下詔,招之不下,地方官都建議用武力消滅他們。查道不同意這麼做。他認為:「這二百多人,是怕招安之後,再治他們的罪,所以才遲遲不肯走出山林。」還說:「這些人中,絕大多數都是被連累的人。如果發兵圍剿,必然殘害生靈,決非上策。」

基於此,查道穿上便服,騎著馬,帶著幾位僕從,不拿任何兵器,穿過近百裡的密林溝壑,一直奔向那二百多人的住所。當對方發現他們時,還以為他們前來偷襲,一個個張弓搭箭,對準查道待射。查道不慌不忙,緩緩下馬,向眾人說明他的來意。這時,有人認出了他,對同伴們說:「他是郡守。聽說他是一位仁愛之人,可能不會害我們。」接著,勸同伴放下了武器,恭聽他的勸說。

查道向他們講明道理之後,又表示既往不咎,將那二百多人帶出了叢林。隨後,查道果然給他們發了憑證,讓他們歸家務農,使他們避免了殺身之禍。

天禧元年(1017年),身為朝廷要員的查道,患了耳聾症。他覺得難以應對皇帝的提問,便多次上表,請求調出朝廷。隨後,他被任命為虢州(今河南靈寶)知州。一到任,他見該州正鬧蝗災,饑民哀鴻遍野,不等上報朝廷,就決定拿出官倉糧食,賑濟災民。接著,又發給災民四千斛小麥作種子,鼓勵他們生產自救。由於賑災及時,措施有力,致使當地一萬多人,死裡逃生。

查道病逝於虢州知州任上。死後,百姓們如喪考妣,痛哭失聲,紛紛為他送葬。朝廷聞訊,也派專人前去參加他的葬禮,給了他很高的評價。

(事據《宋史》)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