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以天下為己任的劉秉忠

鄭念行


【正見網2009年11月22日】

元朝贊劃重臣劉秉忠(1216~1274年),原名劉侃,字仲晦,法名子聰,賜名秉忠,自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十七歲時,曾擔任刑州節度使府的令史,負責管理文書等事。因自感懷才不遇,遂隱居武安山從僧學道。後受燕京(今北京)大慶壽寺高僧海雲禪師的邀請,充當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藩王府顧問,並成為他最賞識、最信賴的人。

(一)

劉秉忠堪稱元朝政體的總設計者:元朝的國號、年號、官制、國策,都是他一手謀劃並說服元世祖忽必烈採納實行的;元朝的官吏選拔制度、俸祿制度、朝廷禮儀,都是他奉忽必烈之命,親自主持制定的;元代的上都開平府和元大都(今日北京城的前身),也是他具體勘察、選址、設計並參與督建而成的。近八百年來,人們一直公認他是元朝歷史上繼名相耶律楚材之後的又一個策劃重臣。

劉秉忠一向認為:天子以天下為家,兆民為子,國不足,取於民;民不足,取於國,相需如魚水。因此,在他給忽必烈出謀劃策時,總是強調:首先要想到百姓的利益。

早在元定宗貴由汗二十二年(1247年),忽必烈受封於刑州。當時,刑州地處蒙漢交錯雜居之要衝,是蒙古控制漠南漢地的樞紐,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然而,在此之前,該地的領主卻因轄治無方,橫徵暴斂,致使一萬五千餘戶居民,不堪重負,紛紛逃亡他鄉。忽必烈受封之初,當地百姓僅剩五百多家。為此,劉秉忠建議忽必烈:擇良吏而治理,並推薦了張耕、劉肅,為邢州安撫正、副使。結果,由於張、劉二人同心協力,革弊布新,斥禁貪暴,全州戶口很快增加了十倍之多。

基於刑州的巨大變化,忽必烈在欣喜之餘,又虛心徵求劉秉忠治理漠南的意見。於是,他又提出了以下六條措施:

一、選擇開國功臣子孫,分為京府州郡監守,督責舊官遵行王法,並照其政績確定升降。為防止百官作威作福,殘害百姓,還要專門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
二、將現行的賦稅徭役,減去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三、禁止設置私獄,嚴禁酷刑。對犯有死罪者,奏請朝廷批准後方可決斷;
四、開放學校,尊奉孔子,實行王道;
五、興禮樂,頒曆法,修史書;
六、親君子,遠小人。廣開言路,選拔諫臣。

劉秉忠曾隨忽必烈多次南征北戰,而在每次戰役前後,他都不厭其煩地規勸忽必烈說:「王者之師,有徵無戰,當對南北人民一視同仁,不可嗜殺。」忽必烈也總是慨然答應道:「願與卿等共守此言!」於是,命令諸將們痛改燒殺的惡習,並將所俘人員一律釋放。

此外,劉秉忠還鼓勵耕織,發展生產,提倡節儉,反對奢華;他甚至建議成立孤老院,給衣給糧而養之,等等。

(二)

劉秉忠自從投身漠北,時時隨侍忽必烈左右,「凡有關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專意於「以天下為己任」。他鑒於蒙古貴族一向鄙視漢族儒生,而治國又離不開知識分子的現實,告誡忽必烈「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並將中國歷代治國濟民的經驗,介紹給忽必烈,漸漸使忽必烈認識到「人才乃治國之本」、「天下治亂,繫於用人」。後來,忽必烈為延攬治國安邦之士,甚至還「詔求山林隱逸名士,所在官府,具以奏聞。」一經發現,無論出生於哪個民族,都以重禮相待,或委以重任,或安置於「集賢館」內。

與此同時,劉秉忠更以薦舉人才為急務。曾一度官至參知政事的賈居貞、左丞張文謙、平章政事王文統等人,都是他親自推薦的。中國曆法史上的傑出人物王恂、郭守敬等,曾是他的得意門生,也是他推薦給忽必烈而得以施展才智的。天文星曆專家田忠良、靳德進等,同樣是他將他們推薦給忽必烈的,並將他們安排到能充分發揮其專長的職位上。在至元十年(1273年),他一次舉薦清官廉吏,就達三十八人之多。

劉秉忠在推賢使能時,非常注意迴避「私親」之嫌。據史載,他的胞弟劉秉恕,也很有才幹,而且為人清正,但他卻沒有推薦他。後來,由於其他人的選拔引薦,劉秉恕才受到忽必烈的重用,並歷任禮部尚書、淮西宣慰使和湖州、平陽兩路總管,政績也分外顯著。

(三)

劉秉忠雖然深受忽必烈的器重,為元朝的奠基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他看待個人的功名利祿,卻清淡如水,一直是僧衣齋食,過著出家人的生活。同僚們實在過意不去,才奏請忽必烈「正其衣冠,崇以顯秩」。忽必烈深以為然,即日賜名「劉秉忠」(此前用法名子聰),令其還俗,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還下詔將翰林侍讀學士竇默的女兒,許給他作夫人,賜以府第,成立家室。

劉秉忠還俗做官後,位極人臣,但他仍「齋居蔬食,終日澹然,不異往昔」。有一次,忽必烈賞賜他千兩白金,他卻堅持不受,還說:「臣山野鄙人,僥倖遭際,服器悉出尚方。金,無所用。」忽必烈堅決讓他收下,他才不得不受領。不過,為時不久,他便將這千兩白金,全都分給了他的一些親朋好友和故鄉父老。

至元五年(1268年),劉秉忠主持修建的元大都竣工後,毅然辭去了中書省的要職,以淡泊明志。數年後,他在市郊的南屏山,築造了一座廬舍,閒居其間,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娛。

劉秉忠早在當和尚時,就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功底,不但精通《易》理、天文、曆法和數學,還對詩、賦、書法極有研究。著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詞》一卷、《詩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鏡》二等。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劉秉忠清健無疾,端坐而逝,終年五十九歲。有人講:「劉秉忠的學養、智慧、道德與業績,均得力於淨心修為之功。」誠知言哉!

(事據《元史》、《清官傳》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