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5月23日】
一、君王儉約,則國豐民富
潞公文彥博,宋代介休(今山西介休縣)人,字寬夫。宋仁宗時進士,累官中書門下平章事,任宰相。主持軍政大事,長達五十年。封潞國公。
有一天,宋哲宗趙煦,講完儒家經義後,賜給大臣們座位,每人又賞給一把紙扇。潞公文彥博看見皇帝,也手拿一把紙扇子(過去皇帝拿高級絲綢扇),就率眾臣走下台階叩頭,表示祝賀。
宣仁太后聽說後,高興地說:“老臣文彥博的用心,的確與別人不同。”
晚上,宣仁太后又問宋哲宗說:“你知道大臣們表示祝賀的意義嗎?紙扇子代表著皇上節儉的品德,皇上能帶頭節儉,就會給國家帶來富足,給百姓帶來幸福美滿的生活。文彥博宰相不僅僅是祝賀你,而是為廣大百姓表示祝賀啊!”
二、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譚》的作者汪信民曾經說:“如果人能吃得出菜根的味道,就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好。”
胡康侯聽到了這句話,就找來樂器,穿上整潔的衣服,敲擊著樂器,去見他,當面對他表示尊敬,並讚嘆不已。
三、尚書教弟子儉約
明朝尚書劉南垣公,告老還鄉,在家裡居住。有個由朝廷來的使者,在吃喝招待上,十分苛求於下屬官吏,這使郡縣的官吏,深感頭痛。
劉南垣公知道這事後說:“他是我的學生,我要讓他明白這件事。”等到那個使者來了,劉南垣公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對他說:“我想備一桌飯菜招待你,恐怕妨礙你的公事,特想留你吃頓飯,可是我妻子剛好出去辦事,無人能做,只好請你吃頓家常便飯,可以嗎?”
因為是老師的要求,直指(即那位使者)不好推辭,從早上到大中午,飯還沒端出來,直指餓得難以忍受。等到飯送上來,只有小米飯和豆腐,放在一個鍋裡。直指一口氣吃了三碗,覺得很飽了。
不一會兒,又端上來美味佳肴,擺滿了一桌子。直指眼飢肚飽,無法下筷去吃。劉南垣公熱情的勸說:“請吃!請吃!”直指回答說:“已經很飽,確實不能再吃了。”
劉南垣公笑著說:“從這件事可以說明:在吃飯上,沒有精細和粗糙之分,餓的時侯,吃什麼都香;飽的時候,很好的東西,也難以品出味道來,不同的情境,會有不同的胃口啊!”
直指理解老師的教諭,從此以後,不敢以飯食強求下屬官吏了。
人們都稱讚劉南垣這位老師,對學生言傳身教,至老不息。
四、儉約可延壽,奢侈可減壽
人的一生,吃穿享用、財產俸祿,都是有定數的。如果你能勤儉節約,不貪圖享樂,就可以延年益壽;如果你過分奢侈、貪婪索取,享受完了,就該死去。譬如一個人有一千錢,一天用去一百錢,就能用上十天;一天用去五十錢,就能用二十天。平日縱慾無度,貪婪奢侈,註定很快就會失敗和滅亡,那樣,一千錢,一天也不夠用。
有人提出:“有的人清廉節儉,卻生命短促;有的人貪婪奢侈,無所不用其極,卻生命綿長。這是什麼原因呢?”
哲人回答說:“生活節儉,卻生命短促的人,是因為他的壽限本來就短,如果他貪婪奢侈,那麼死得就更早了;生活奢侈而壽命長的人,是因為他生命的壽限本來就長,如果他清廉節約,那麼活得就更長了。”
五、甘吃家常飯,能做清白官
北宋時,范仲淹說:“我聽別人講:經常調動的官,容易做到清白。就是家常便飯,他也能吃出真味道。”
我認為:“如果人能甘心吃家常便飯,不貪圖口腹之慾,然後,才能做好經常調動的清白的官吏。”
六、吾代本清白,性不喜浮靡
北宋時,司馬光說:“我們這代人,本來就操行純潔,
秉性不喜歡虛華不實。我小時候.大人給我弄來華麗貴重的衣服,便感到羞慚地扔了離去。二十歲考取功名,參加聞喜宴,只有我不戴紅花,一起考中的人說:“這是皇帝賞賜的啊!”於是只好別上一束紅花。我平素穿衣服只求禦寒,吃東西只求不挨餓。當然,我也不願穿著不乾淨的衣服,去妄取一個喜好節儉的美名。我只是順著自己的愛好罷了!”
(均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