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1年01月11日】
在西方,有“音樂之父”之稱的巴赫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的創造、恩賜。在巴赫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雲梯。音樂也是萬物之中的,當然也是神傳的,否則,巴赫又如何能通過音樂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呢?他還認為,萬物都在上帝的光輝沐浴之下。所以他要用音樂歌頌上帝,表達對上帝的崇拜敬仰。為此,巴赫一生都在作歌頌神的樂曲。既要歌頌神,就要有完美的音,才能表現出美的音樂,也許因為這,巴赫才有被賦予的能力,完成編創了十二平均律,使得音樂的表現能完美無缺,也為今天做好了鋪墊。
說到十二平均律,要比西方早一百多年的、中國明朝的朱載堉,就運用珠算方法求得了十二律之間完全平均的音高關係,求得各律之間最精密的比率。順便提一下,珠算在今天已被計算器取代了,其實,珠算的速度要比計算器還快。以前,曾遇到一位研究珠算的老先生,加減乘除等各種計算,再熟練的計算器操作員也算不過他。珠算是中國文化,也是神傳文化。
話回原處,其實,十二平均律的歷史淵源久遠。《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六年》中曰:“昔黃帝吹九寸之管,得黃鐘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所謂十二律,即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何謂三分損益?司馬遷的《史記》“律書第三”中有對三分損益法的具體描寫:“……九九八十一以為宮。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為角。”
由此可知,五音宮、商、角、徵、羽就是這樣確定的。五音宮商角徵羽並不是這樣發明的,五音在天地間早就有的。一般修煉人都知道,黃帝是通天得道之人。其實,黃帝和老子一樣是來作事的,他傳了三分損益的方法,後人才能根據他傳的方法將五音宮商角徵羽的音位定好位置。雖然後來人有的發現,用三分損益法得出的十二律有差誤,就認為古人的方法也不完全,需要改進。其實,神傳給人的東西,如果沒有誠心誠意,沒有象巴赫那樣的對神的崇敬,也不會讓人那麼容易就得到的。巴赫的成功難道不是神給予的嗎?
音樂是神傳的,所以,以往,人們只有用真心真意的崇敬之心演奏歌頌神的音樂,才能感到神的存在,才能得到神的保佑,才有被拯救的希望。然而,歷史到了今天,音樂的表現也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巨大轉變,神韻藝術在世間的呈現,已是神在用他傳給人的音樂,將神無限慈悲的能量,反過來直接注入人心,拯救著人的心靈,救度著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