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與彌勒大佛像

莫求


【正見網2012年03月16日】

北京著名的佛教寺院雍和宮是清朝皇家寺廟,有著眾多的文物古蹟,其中最令人驚嘆的就是白檀木彌勒大佛佛像。這裡我就雍和宮與彌勒大佛像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雍和宮的前身最早是明朝太監官房,清代早期則是內務府用房,康熙三十三年(西元1694年)改建後賜給皇四子也就是未來的雍正皇帝,作為府邸,取名做“貝勒府”。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因皇四子進封為親王而再次改建為雍親王府,如今的雍和宮主體建築布局仍然保持著當年親王府的規制。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雍正改雍親王府為“雍和宮”作為自己的行宮。

另外,雍和宮不僅是雍正行宮,還是乾隆皇帝的誕生地,也就是說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人稱 “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的規格。乾隆九年(西元1744年),乾隆皇帝在章嘉活佛的建議下決定正式將雍和宮改闢為皇家佛教寺院。雍和宮因此成了中國歷史上規格最高的寺院!

現今,雍和宮主體建築保存完好如初,南北向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整個建築布局依次升高。萬福閣是雍和宮的最後一座大殿,也是最為高大恢弘的一座樓閣,內供一尊挺拔高大的木雕彌勒大佛。因此萬福閣又名大佛樓,高25米,飛檐三重,全部為木結構。從閣外表看,是一座三層高樓,但從閣樓裡面看,則是一座沒有樓板相隔的通體高閣。

此閣建於乾隆十三年至十四年間。相傳在雍和宮改為佛教寺院後,乾隆皇帝認為寺院的北面太空曠,欲建一座高大樓閣,為北面的屏障。但一直苦於沒有一尊與之相稱的大佛像。此消息被西藏貢使帶回,當七世達賴喇嘛得知後,立即派人搜尋大佛造像原料。恰好尼泊爾王國從印度運回一根高大白檀木,達賴喇嘛聞訊,既以大量珍寶購得,並由西藏經四川走水路,歷時三載克服無數艱辛終於運至京城。

檀木到京後,乾隆皇帝命察罕達爾罕活佛指揮設計,並由皇宮養心殿造辦處的“廣木作”、“木作”、“漆作”、“雕鑾作”部門在雍和宮會同中正殿造辦佛像的喇嘛工匠共同策劃、雕造、施工,最終雕刻成彌勒巨像。此彌勒佛大佛像的主體部分就是由那棵完整的白檀木雕刻出來的,而手臂及垂下的衣紋飄帶,則是由其它木料輔助而成。這根白檀木通高26米,有8米被埋入了地下,而我們所能見到的彌勒巨像則是地面部分的這18米所雕刻而成的。當年佛像做成後,光給佛像製作一件披袍就用去黃緞1100米。1979年維修時,發現埋藏在地下的檀香木,雖經200年歷史滄桑,至今木質堅硬,完好無損,充分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木雕工藝上的高超水平,堪稱中華瑰寶。

整個佛像呈立姿巍然矗立於漢白玉雕成的須彌寶座之上,其中佛頭部直頂最上層閣樓的藻井,雖然形體巨大卻絲毫沒有笨拙之感。大佛像頭戴裝飾繁複的藏式五葉佛冠,體態雍容華貴,通體貼金,全身瓔珞珠寶嚴飾,可謂莊嚴殊勝,而面部神態更是莊嚴肅穆,雙目微垂,佛唇緊閉,更顯萬般慈祥,慈悲中更顯威嚴。佛的雙手各持一長枝巨蓮,枝上蓮蕾朵朵,含苞欲放,頂上盛開的蓮花上,又各擎法物。佛像雙手結印,表示彌勒佛將在未來降生人間,大轉法輪,普度眾生,民間則俗稱其手印之為“扶天蓋地”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佛正前方還供有一尊小型的如來佛像。

按佛教所稱,未來世界的救世主就是彌勒佛,因此彌勒佛就是未來佛,藏語之稱為“強巴”,蒙古語稱“邁達拉”。現在人類的歷史已經走到了關鍵的時刻,人類既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又面臨著得救的機緣。神佛慈悲,已將得救的天機通過多種方式點化給人類。眾多的預言也都指向這一時代。雍和宮是在章嘉活佛的建議下成為佛寺的,而彌勒大佛更是由察罕達爾罕活佛設計的,倆位活佛定有一番深意在其中。

現在筆者就談一下我從雍和宮和彌勒大佛中感悟到的天機:雍和宮是由出過倆個皇帝的帝王行宮改建成的寺院,是所有寺院中來源規格最高的,而雍和宮最主要供奉的就是彌勒大佛;而且供奉彌勒的萬福閣是雍和宮最後也是最高的大殿樓閣,這都表明未來佛彌勒是最高的大佛。通過大佛像與前面供的小佛像的對比,也暗示未來救度眾生的彌勒佛是比如來更大、更高的大佛。從“萬福閣”這個名字看,還預示著彌勒佛會帶給眾生萬般的吉祥與幸福,敬仰未來佛彌勒的眾生會有極大的福報。彌勒佛像矗立於漢白玉雕成的寶座之上,預示未來佛當降生於漢地漢人之中,漢地那裡的語言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都是為了此事所預備的。從佛像“扶天蓋地”的手印來看,彌勒下世不僅僅是一般的度人出三界,還將力挽天傾,挽救天地眾生於大劫之中。

現在,中國大陸各省及世界多個國家與地區相繼發現了聖潔的優曇婆羅花,人們可以通過網路圖片搜索,一睹其高貴聖潔之風采。佛經中告訴眾生:優曇婆羅花出現時也預示著大覺者的出現。那麼誰是挽救眾生的大覺者呢?其實只要你能靜下心來認真閱讀大法弟子傳給你的真相資料,你就會知道法輪大法是真正救度眾生的偉大佛法。將來你回過頭來再看看雍和宮,你就會發現原來全都是為了方便大法救人而來,一切盡在佛的掌握之中。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