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穴道:足太陰脾經

林貴


【正見網2012年05月08日】

人的一生會形成很多觀念,這些觀念會控制我們的思想,左右我們的行為。但可怕的是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會傷害我們的身心,而自己卻不知道。拿我自己做例子,我本身是學生物科學,大家知道生物學是現代醫學基礎學科。所以我以前認為中醫是不科學、落伍的,誰生病會去看中醫哪?後來因為家母的重病經中醫師治療獲得奇效,才使我重新認識中醫,改變以前錯誤的觀念。我自己進入中醫領域後,從不能接受到接受,到認為它是我們老祖先留下的寶,也是經過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下面是自己對中醫的粗淺的認識:

中醫的特色

  1. 中醫講天人合一:天地運行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預防勝於治療的養生理念”,使人認識自我保健的重要。
  2. 臟腑的五行生剋:用五行相生、相剋,了解人體五臟的整體的相互關係。
  3. 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可以了解整個的中醫治病的架構,在於經絡的氣血運行。從望、聞、問、切四診,進一步“辨證論治”,再“對症下藥”,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本專欄從經絡循行去了解針灸治病,為什麼頭痛針手的穴位、牙痛針手足穴位,卻取得很好的療效,甚至於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這些疑問在讀者了解了經絡循行後,便能一目了然,豁然開通。

現在我們介紹足太陰脾經之循行:

足太陰脾經的經脈,從足大趾內側端起始,沿著大拇趾內側的赤白肉際,經過第一趾跖關節的突起,向上到內踝前緣,沿脛骨內緣,交叉到足厥陰肝經的前面,上行經過膝蓋和大腿內側的前面,再向上深入腹部,歸屬於脾聯絡胃,再向上穿過膈肌,沿著食道的兩側,連到舌根部,散布於舌下。它的支脈,再從胃中出來,另通過膈肌,使經脈氣注入心中(交給手少陰心經)。

足太陰脾經循行之時辰:早上9時至11時(巳時)。

足太陰脾經循行所經部位共有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

隱白穴(起穴、井穴),大都穴(滎穴),太白穴(俞穴、原穴),公孫穴(絡穴、通沖脈),商丘穴(經穴),三陰交穴,漏谷穴,地機穴(郄穴),陰陵泉穴(合穴),血海穴,箕門穴,沖門穴,府舍穴,腹結穴,大橫穴,腹哀穴,食竇穴,天溪穴,胸鄉穴,周榮穴,大包穴(止穴、脾之大絡)。

《內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為後天之本,脾統血,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脾經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舌根部發強直,好噯氣,吃了就要嘔,胃脘痛,腹脹,大便或放屁後就感到輕鬆,全身感到沉重無力。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脾”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舌根部痛,吃不下,心胸煩悶,心窩下急痛,腹部有痞塊,大便溏,泄瀉,或小便不通,黃疸,不能安睡,身體不能活動,勉強站立,大腿和小腿內側腫,厥冷,足大趾不能運用。

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藏六府“井滎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氣之輸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足太陰脾經的五輸穴,在五行分屬木的“隱白穴”是井穴主治心下滿,“大都穴”五行屬火是滎穴主治身熱,“太白穴”五行屬土是俞穴主治體重節痛,“商丘穴”五行屬金是經穴主喘咳寒熱,“陰陵泉穴”五行屬水是合穴主治逆氣而泄。

以上五輸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足太陰脾經:隱白穴

足太陰脾經的井穴“隱白穴”,井主治心下滿,又是孫思邈十三鬼穴之一,為臨床用來急救的要穴。

一、隱白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心脾疼痛。”

《黃帝內經.靈樞.熱病篇》:“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隱白穴),寒則留之,熱者疾之,氣下乃止。”

《百症賦》:“夢魘不寧,厲兌相諧於隱白。”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在足大趾內側,距趾甲角旁約0.1寸處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甲尖按壓在隱白穴上,食指頂挾住大趾下方,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前述之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太陰脾經:大都穴

大都穴為足太陰脾經滎穴,主治身熱。大都穴五行屬火,脾經五行屬土,五行相生火能生土。“虛則補其母”,凡脾虛之證可用大都穴補之。

一、大都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溫熱病汗不出,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嘔吐,悶亂,大便難。”(凡婦人懷孕,及生產後未滿百日,俱不宜灸。)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大趾內側本節前第二節後,骨縫赤白肉際陷中。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大都穴上,食指頂挾住大趾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前述之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太陰脾經:太白穴

太白穴為足太陰脾經之俞穴(主治體重節痛),五行屬土,又為貫通脾經原氣的代表原穴。治他經之病,補瀉與之相關的脾經時,太白為重要之穴。

一、太白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痔漏,腹中疼痛,大便不通。”太白穴與豐隆穴同針可治身重、倦怠、面黃、舌強而疼、腹滿時時作痛、或吐、或瀉、善飢而不欲食等脾胃經之病。此為脾經表裡原絡穴主治。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大趾內側,本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太白穴上,食指頂挾住大趾背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以緩解,效果佳。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太陰脾經:商丘穴

商丘穴為足太陰脾經之經穴,主治喘咳寒熱,經穴為脾經原氣行經之處。商丘穴五行屬金,脾經五行屬土,五行相生土能生金。五行生剋,“實則瀉其子”,凡脾經實症可用商丘穴治療。
一、商丘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痞氣,黃疸,寒瘧及嘔、吐、瀉、痢等症。”
《百症賦》:“商丘痔瘤而最良。”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內踝下微前陷中取穴。取穴時,大拇趾翹起,其陷凹處即商丘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內踝下微前之商丘穴上,食指頂挾住踝後方,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以緩解。證屬脾氣實,火氣上逆,效果佳。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太陰脾經: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為足太陰脾經之合穴,為脾經原氣所入之處。陰陵泉穴五行屬水,脾經五行屬土,五行相生相剋“土克水”,所以為本經所克之穴。凡水旺反侮土之症,可用陰陵泉穴治療。

一、陰陵泉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脅腹脹滿,陰痛,足膝紅腫,小便不通,小便失禁不覺等症。”

《玉龍賦》:“陰陵除膝腫之難熬。”

《通玄指要賦》:“陰陵開通於水道。”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屈膝,在膝橫紋頭,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處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陰陵泉穴上,食指頂挾住膝橫紋頭後方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太陰脾經:結論

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 “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脾主四肢,人體四肢百骸,都是依賴脾胃運化水谷的精氣,所以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勞倦則傷脾”,勞倦太過則傷脾,脾運五穀,飲食不節,亦傷脾也。七情內傷,憂思傷脾。“脾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使其循行常道,而不致逸出脈外的功能,使血有所統制而能正常運行。

足太陰脾經的經脈,從足大趾內側端起始,沿著大拇趾內側的赤白肉際,經過第一趾跖關節的突起,向上到內踝前緣,沿脛骨內緣,交叉到足厥陰肝經的前面,上行經過膝蓋和大腿內側的前面,再向上深入腹部,歸屬於脾聯絡胃,再向上穿過膈肌,沿著食道的兩側,連到舌根部,散布於舌下。它的支脈,再從胃中出來,另通過膈肌,使經脈氣注入心中(交給手少陰心經)。

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

脾胃經的穴道密布在肚臍左、右、上、下,只要你常常去按摩腹部(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就是最佳保健法。再配合“食飲有節”,即食不過飽、飲不過量。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同時不要勞倦太過而傷脾。這都是脾胃保健的法寶。

足太陰脾經的五輸穴“井、滎、俞、經、合”除了各有其主治外,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對身體的保健起到一定的功效。五輸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