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強詞奪理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2年09月26日】

【原文】

三國初,吳人未甚信。天竺沙門康僧會始造於吳,締構行道,孫權以為誣。……孫皓狂虐不道,國將病矣!初廢毀淫祠,延及寺宇,群臣議曰∶“佛之威力不並余神,僧會感靈。太皇創寺,今若輕廢,恐貽後悔。皓意未謂之然,使張昱至寺詰會,會才辯奇拔,昱不能加,乃復於皓。皓(1)大集公卿洎(2)庶寮(3),征會以車馬,既至,皓強詞昧理,取會不及已。而會酬抗盡典謨之體,推引葉忠良之議。皓然知其不可屈,乃革容而敬焉。

唐.神清《北山錄.卷三.合霸王》

【注釋】

(1)皓:孫皓(西元242~284),三國吳皇帝,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孫皓個性專橫殘暴,奢侈荒淫,大失民心。天紀四年,晉武帝六路出兵攻吳,皓出降,在位十六年,後封為歸命侯。

 (2)洎:音同“季”。到、及。

(3)庶寮:眾官。寮,同“僚”。

【故事闡述】

據唐.神清《北山錄.卷三.合霸王》載,東吳孫權赤烏年間,天竺僧人康僧會為在江南弘法,來到建業,奉勸孫權信佛並建寺塔,顯示佛骨舍利神跡,於是孫權命人建塔十三座,自此篤信佛教。

後來孫皓繼位,他暴虐無道,施行苛政,並且要拆毀廟宇,不相信有神佛之事。他的臣子們都勸他不可那樣做,而且佛塔是先王所建,若輕易拆毀,恐怕會遭到天譴,到時要後悔就來不及了。

孫皓決定派張昱先去試探僧會的實力,張昱是一個好辯的年輕人,又不相信鬼神之事,向僧會提出了不少難題。僧會雖然年紀已大,但面對張昱的詰問仍回答得頭頭是道,使張昱折服,只好回去向孫皓覆命。

孫皓知道了僧會的辯才無礙之後,召僧會來到宮中,也提出許多問題想要辯倒僧會,他問僧會說:“佛教所宣揚的是什麼道理呢?”僧會回答:“眾生平等。君王能夠愛民,使人民安居樂業;人民能懂孝悌仁義,互相友愛。”孫皓聽了之後反問:“這不都是孔孟的道理嗎?”僧會回答:“佛法與孔孟之道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孔孟重視人倫,但是佛法更加廣泛,因果輪迴、諸行無常,這是孔孟之道所沒有的。”孫皓無法辯倒僧會,也就不敢隨便毀壞廟宇佛像了。

後來“強詞奪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強詞昧理”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沒有道理卻強行狡辯,硬說成有理。

【討論】

(1)孫皓繼位後,為什麼要拆毀廟宇?

(2)孫皓派誰去試探僧會的實力?是什麼原因讓他打消拆毀廟宇的念頭?

【造句練習】

例:他犯了錯,還想強詞奪理掩飾自己的過失。

例:他生性好面子,明明理虧,也要強詞奪理辯解一番。

【課後時間】

成語接龍。

強詞奪理>()>()>()>()>()

參考答案:

強詞奪理>(理短詞窮)>(窮年累世)>(世風日下)>(下馬看花)>(花言巧語)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