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徵文選登:感悟神傳文化的精神和偉大意義

智雲


【正見網2011年11月20日】

古人認為“道”產生了宇宙,“道”產生了天地,“道”是萬有的本源,是萬因之因。中華傳統文化是神傳給人的,是以道成之,以道為根本的。古之聖賢秉承天命而來世間化育萬民,使人們重德向道。傳統文化主要內容包括正統信仰、道德理念、價值取向、禮儀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諸多層面,其意識形態根植於儒釋道,其內涵博大精深,其偉大意義在於蘊涵著歷史賦予他遠大神聖的使命。本文試從文化的起源、天人合一和人生價值取向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文化的來歷和起源

“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易書》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地文、人文,這是傳統中頗具份量的概念,天、地、人被稱之為三才。關於天象,《黃帝書》開篇首句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意為能將天文所呈之象明辨清楚,而規範社會道德、個人行為與之相合,已經盡善盡美了,即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乃“道之顯者謂之文”、“化,教行也”(《說文》),即是以人教化,以倫理教化,“順天呈象”而化育天下,這也是文化的來歷。

這裡“人文”一詞與“天文”對舉而出現,指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則,人間世界的條理和規範,都要遵循天道的規律、宇宙的法則。歷史上那些道德高尚的聖賢君子,感悟和實踐真理的修煉人,無不順天意而行,修身證道,善化蒼生。據文獻記載,如伏羲演八卦;神農嘗百草;堯、舜、禹以德治世;文王預測如神;老子繼承了上古文化;記述天地、陰陽、宇宙、社會和人生規律的《易經》問世;孔子繼承了治世安邦的儒家文化,釋迦牟尼佛教的傳入等。儒、釋、道信仰給中國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穩定的道德體系,這套道德體系是社會賴以存在、安定和和諧的基礎。

既然文化是神傳給人的,文化的起源就是仰望上天的,是一種天、地、人為一體的文化,是整個自然和人類大和諧的文化。中國是神傳文化的中心,被稱作神州。華夏文明之所以長期繁榮、世代傳承,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傳統文化所蘊涵的崇高智慧。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核心,在傳統文化中始終占主導地位,對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意識等各領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天人合一”的內涵博大精深,史料中記載的包含著如下內容:

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

傳統文化是敬畏天命的,認為上天造就了人與萬物並賦予其德行、善性,為其制定了法則。天人相應,天人相通,天人一體。古語說:“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從這一理念出發的傳統文化表現為重道、重神、重德、重和諧。
古人認識到“天人”是個整體,它們之間存在著聯繫和對應關係,天象的變化會帶動人類社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史記•樂書》中說:“天與人相通,就好像形與影、氣的關係,做好事的人,天報以福;做壞事的人,天報以禍。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講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當象天行動,人君至誠的心能感動皇天,使陰陽變易;如果人君逆陰陽,背天心則會有災異發生,這是皇天對人君的告誡”。因此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觀察天文、天象,不僅用來計算曆法,而且用來觀察人間的變化。歷史上許多先知、先覺和高人都能通過觀察天象,預知世間大事的發生和朝代的變遷,如三國時諸葛亮的《馬前課》、宋代邵雍的《梅花詩》、明代劉伯溫的《燒餅歌》等。還有一些天文星象專著如《五星占》、《史記•天官書》、《天文志》、《五行志》等。天人感應,對應關係,因果關係,如影隨形,明智之士當選擇以趨吉避凶。

2、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像

天地極其廣大,覆載萬物,人們懷感恩之心,孔子說:“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贊天地之化育。天地始終不變,給予萬物,自身卻不接受任何事物,質樸、謙遜,博大無私。《尚書》中說:“古之聖人,知天人合一之理。故於人事不敢不盡,而於天之道亦不敢不謹。堯之羲和,舜之七政,洪範之五紀,周官之保章氏,皆所以致謹於此。蓋一以敬授人時,一以敬天而不敢忽也”。古時天子最重視的就是祭祀,祭祀是為了敬神,讚頌天帝的偉大,把自己在地上治理的成功歸功於上天的指導、幫助和保佑。歷代朝廷每年都要定期舉行隆重的“祀天”禮儀大典,人們也祭拜由土地、穀物而來的“社稷神”等。聖人明君率民事天,人們敬天信神,世風祥和,對所有的東西都能表現出不爭,使天下呈現出清明、太平景象。

3、天是主宰人、社會命運及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

古時天命觀明顯的賦予人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屬性,“天命”與“人事”息息相通,“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道德規範是“天”為“保民”而賜予人間的,人服從天命,是一種道德行為,天就會賞賜人,否則,天就會降罰於人。人的善惡行為能夠被天所感應到,即“天之照人,與鏡無異”、“為善,天地知之;為惡,天地亦知之”。翻開人類歷史,天災幾乎從未曾斷絕過。史料同時也記載了許多行善者身上發生的瘟疫不侵、水火風雷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這種真實的事跡,充份證實重德向善最能夠得到上蒼的眷顧與保護,縱使是在危難關頭,他們也能夠化險為夷,因為“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人如果做了違背天理的事,天將降災異警告,促人反省,若能及時糾正錯誤,彌補過失,那麼天譴就會自行消退。改變人心是解決問題的最根本辦法,可以通過教化而為善。

4、天是賦予人德性、善性、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

天人合一理念蘊涵於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體系之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是說德是天之所予我者,我受命於天,任何事情都無可奈何於我。從儒家看來,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仁義禮智本性乃是天的賦予,是人心中所固有的,但由於人們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迷惑,要通過修身,去除各種私心雜念,從而達到一種自覺的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從佛家看來,佛性人人都有,但人由於在世上迷失了本性而不自覺,通過修煉、不斷昇華可修成覺者——佛的境界;從道家看來,悟道修真,返本歸真,最後修成真人。由此可見,要想達到人與天通的境界,人必須要昇華道德,達到更高的標準、以至佛道神的標準。

三、人生價值觀

1、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出發,“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闡述了為人處事原則,即人們的行為應該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與天道自然相統一,才能包容一切,天下就會歸從,也才能夠長久。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揭示出宇宙中萬事萬物都要遵從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運行規律。這裡首先提出了以人合天,而絕非以天合人。是天人和諧,而絕非人定勝天。高度理性自覺的在嚴格遵循“天之道”、“輔萬物之自然”的原則下,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以德配天”、與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確表達。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從開始起,就與道德的問題緊密聯繫在一起,因此維護真理和道德是人的使命和責任。

2、修德修身

傳統文化的做人理念主張從完善個人做起,認為人們通過修身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直接與大道相感通,與神相感應。在中國,自古以來人們把道德修養看的極其重要。儒家認為,人之所以為人者,在於人有道德,德是人的立世之本。《詩經》說:“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大學》中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強調注重調整天人關係、人際關係和各種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建立起圓容的、安定的、和諧的社會秩序。孔子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德治與仁政也是以個人修養為前提的,立德和修身是擺在第一位的。修身是方式,立德是目的。立德修身是進行道德修養、完善人品操行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是達到崇高境界、具有博大仁愛胸懷的必由之路。

儒家講的是入世,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提出以慎獨自省,強調道德修養中的克己自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強調有過必改,主張“過則勿憚改”、“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孟子提出了內向修養理論,而不是向外找,要堅守自己的良知、本心,做人做事講原則、講正氣,就能做到“充實而有光輝”,以達到至善的境界;朱熹又提出君子要有“正心、誠意”的端正態度。儒家有三省吾身、克己復禮的修身之道;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因此儒家講可通過個人修身而成賢成聖。佛道講的是出世,道家講“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人要修真養性,返本歸真,思想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才能做到靜則生慧,最後修成真人;佛家講佛法無邊,慈悲普度眾生,人通過佛法修煉可以成佛,得到善果,回歸神聖莊嚴的天國世界。

3、仁愛精神

仁人君子順天知命,安貧樂道,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全面,對別人寬容而簡約。要求人們要替他人著想,善待、幫助他人。如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虛靜處下,海涵寬容;孔子提出“泛愛眾”,認為應當不分遠近親疏地愛一切人;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意思是說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儒家認為“天心存仁”,揭示了“人心不仁,天心不佑”的天地之理,要具有“仁者愛人”的博愛意識、“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歷史使命感等。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有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君子每天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動念是否符合天理,勿因迷失自己而墮落。因此,先賢們認為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們迷失的善良本性。做人要誠實守信、正直善良、謙虛忍讓,因此,要倡導多讀聖賢書,修去個人私慾和一切不正的因素。每個人都有善惡兩種因素,抑惡揚善就要嚴以律己,絕不能隨波逐流。通過教化,善性是完全可以回歸的。因此,君子的責任就在於幫助、喚醒人們找回良知本性,使他們回到正道上來。

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嘉行懿德被廣為傳頌,從特定意義上說,我國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氣節與信念寫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節義列傳。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先知先覺的諸葛亮;憂國憂民的范仲淹;精忠報國的岳飛……可謂不勝枚舉。這些人是民族的脊樑,他們超越了個人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或為民請命;或精忠報國,他們的道德踐行建樹了“博施於民而濟眾”的功業。他們的浩然正氣,彪炳史冊,光照千秋。正是這樣的價值取向和人生理想追求,推動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征服千難萬險,越過漫漫歷史長河走到今天。

傳統文化中儒家兼濟天下、佛家大慈大悲的精神及道統的意識,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人們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決不動搖。

當今的中國社會,中共邪黨破壞傳統文化和道德,破壞人們的信仰和正信,強制給人們灌輸邪惡的黨文化,使社會道德淪喪,妄想把民眾帶向墮落的深淵,必為天理所不容,必為歷史所淘汰。法輪大法洪傳於世,給人們帶來未來和希望,人們復興偉大的神傳文化,按照宇宙特性“真、善、忍”的理念去做,將會擁有美好的未來。其實一切都在造物主的掌握之中,神傳文化的目地和偉大意義在於引導人們以道德水準衡量一切事物,以正確的態度認識“善”與“惡”、“正”與“邪”這些原則性問題,明辨是非,明真相,在大法洪傳之時能夠以正面態度認識法。大法——宇宙的特性是最高的科學,人們修煉大法、同化大法,提升道德,證悟到不同境界與層次的法理,將來不同境界與層次的人將有不同境界的文化與科學,一切都是從大法中證悟所得和大法所開創的,一切都是大法的恩賜與展現。

(本文已錄入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大會文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