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利令智昏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3年09月22日】

【原文】

太史公(1)曰:“平原君(2),翩翩(3)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4)。鄙語(5)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6)邪說,使趙陷長平(7)兵四十餘萬眾,邯鄲(8)幾亡。

《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

【註解】

(1)太史公:指西漢司馬遷,字子長。他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並承遺命著述,後完成《太史公書》,後世稱《史記》。
(2)平原君: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趙勝。封於平原,故稱“平原君”。好客養士,食客多至數千人,是戰國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也是趙之名相。
(3)翩翩:音篇,形容文採風流的樣子。
(4)大體:整個局面。
(5)鄙語:俗語。
(6)馮亭:戰國韓國人,在長平之戰中,與趙將趙括一起對抗秦兵,後戰死。
(7)長平:戰國趙邑,戰國秦將白起曾在此大敗趙國,坑殺趙降卒四十餘萬,稱為“長平之戰”。
(8)邯鄲:戰國趙首都。

【故事闡述】

戰國時代,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國出兵攻打韓國野王(古地名),野王投降秦國,因而切斷了上黨郡通往韓國首都的道路。韓桓惠王懼怕秦軍,決定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上黨郡守卻不願意降秦,於是韓桓惠王就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實行降秦的相關事宜。

但是,馮亭也不願意降秦,他想利用趙國的力量抗秦,於是決定歸附於趙。趙平原君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就接收上黨成為屬地。沒想到,這一來激怒了秦,轉而攻打趙。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坑殺趙國投降士卒四十餘萬,國都邯鄲幾乎不保。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傳》文後,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趙平原君說∶平原君是個亂世中文採風流有才氣的公子,但眼光短淺,不能看透整個局面。就像俗話說的∶“貪圖私利喪失理智。”平原君相信馮亭的邪說,貪圖他獻出的上黨郡,致使趙國兵敗長平,趙軍四十多萬人被坑殺,趙國幾乎滅亡。

後來,司馬遷引用的“利令智昏”這句俗語,就演變為成語,形容貪圖私利,使得理智昏亂。

【討論】

(1) 馮亭為甚麼將上黨郡歸附趙國?
(2) 太史公司馬遷在文中如何評論平原君?

【造句練習】

例:會計主任坦承因一時利令智昏,犯下監守自盜的罪行。
例:黑道的人都是利令智昏,所以才敢賺黑心錢。

【相似成語】

見利忘義;財迷心竅;利慾薰心

【課後時間】

請在下面成語中挑出錯字,並寫上正確的字。

◎( )山名水秀
◎( )不過耳耳
◎( )天崖海角
◎( )恕不相識

參考答案∶

山明水秀、不過爾爾、天涯海角、素不相識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