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真西山論菜

嚴謹


【正見網2014年04月16日】

一、真西山論菜

真西山:真德秀,字景元,後又改字景希。宋代時的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曾任翰林學士、參知政事等職。學宗朱熹,人稱西山先生。

真西山論菜道:“老百姓不能夠一天面有菜色,士大夫不能夠一天不知道菜味。我認為:老百姓面有菜色,是因為士大夫不知道菜味。 如果朝廷裡,從芝麻官到公卿大夫,都是能夠吃素菜的人,那麼,他們一定會知道自己的職責所在。老百姓何愁沒有飯吃、而面有菜色呢!”

(事據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

【附言】

真西山以“菜”論官與民,出語新奇。百姓不能有菜色,意在百姓生活應該富足,不要面黃肌瘦。而士大夫不能不知菜味,說的則是做官要切實體驗百姓的生活境遇,與民共甘苦;不可大魚大肉、花天酒地,而不顧百姓死活。因此,真西山哪裡是僅在論菜,而是在論治國濟民的根本大計。

真西山有獨特的觀察角度,有論世的新切入點。此非賢者不能為也!

二、緘封如故

仲微最初擔任蒲田縣尉,代理縣令行事。縣裡有個人,在執政者那裡說他的好話,並且暗裡交給仲微一封推薦信,仲微接受後,收藏起來。

過了一年,那人家裡欠了縣裡的租稅,仲微就逮捕了他家的奴僕。那人有怨言,說曾有信向上司推薦他……仲微就把他寫的推薦信,拿出來,還給他。那人一看信的封口,像從前一樣,並未啟封。於是羞愧地向他道歉。

(事據明代馮夢龍《智囊》

【附言】

仲微不在意他人的頌揚和引薦,也就不會有意為人屈作庇護。

人與人交往,有的人平心相交,論公而不論私;有的人偏心相交,論私而不論公。仲微屬於前者。那位某人,屬於後者,所以某人欠租而奴僕被仲微抓去,事出必然。

三、吳琳能官能民

吳琳,字朝陽,黃岡(今湖北黃岡)人。明太祖朱元璋時,曾任國子助教,吏部尚書等職。

吳琳在吏部任尚書期間,曾經主動辭官還鄉,閒居在家。明太祖不清楚他回家干什麼,曾派使者去察看他。

使者偷偷地走到吳琳的房子旁邊,看見一個農夫,坐在小板凳上,拔起秧苗,撒在田裡,準備捅秧。仔細看看:這個農夫的容貌,很是自然從容,而且端正。使者便向農夫問道:“吳尚書的家,在什麼地方?”

吳琳拱手回答說:“我就是吳琳。”

使者回去把吳琳的情況,報告給明太祖。明太祖心中釋然,很器重他,又召請他回京,恢復了他的官職。

(事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吳琳做過吏部尚書,稱得上是個高官。他辭官回鄉以後,心平氣和地做一個農夫。這二者之間,可以說有天壤之別,吳琳卻能泰然處之。

從高官到農夫,個人的名利跌入低谷,心態難得平衡,況且社會上無數異樣目光的注視,足以叫人渾身不自在。所以,人難得的是為官之後為民,能官而又能民。

四、汪汝達損俸守窮

明朝的汪汝達,在黃岩做縣令,自動減少自己的俸祿,把錢用來修築城牆。因此,敵人來攻城之際,百姓也不慌亂。

他做了二十幾年官,清正廉潔。汪汝達離開黃巖縣的時候,手下的官吏,送來平日收繳的罰金,說道:“這些錢照例是應該歸你的。”

汪汝達吃驚地說:“做官除了日常的俸祿之外,還有應得的錢財嗎?”他拒不接受。

汪汝達家裡很窮,以致於連飯都吃不上,他只好把住的幾間房子賣了維持生計。黃巖縣的百姓知道他窮,大家湊集了八十兩銀子,打報告送上官府,然後由官府郵寄給他,恰好遇上他病死了。於是,就把這筆錢,作為他的殮葬費。

(事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汪汝達在黃岩做了二十多年的縣令,不僅不肥自己的腰包,而且為修築城牆,減少自己的俸祿;並拒收俸祿之外的錢財。以致告老還鄉之後,生活窮困,苦不堪言。竟到了這樣的地步。可見他的清正廉潔,實實在在。這樣清廉正直的“父母官”,自然會贏得百姓的尊敬和擁戴。

五、袖箭絕技

我(原作者李介立自稱)的同鄉顧言,是南昌太守,有一天,設宴招待劉綎大將軍。酒喝到興頭上時,顧言問劉將軍道:“聽說你袖中藏箭,發則命中,人莫能避。你怎麼能有這樣高超的絕技呢?”

劉將軍說:“這不過是少年就開始苦練,用以對付緊急情況的雕蟲小技罷了。”

顧言太守想親眼看看,請求劉將軍發射一下袖箭,以取樂。劉將軍開始不願意,後來,由於盛情難卻,不得已,就把座位搬到前窗,要人在座位後邊、幾十步遠的地方,掛一個銅環。他左手拿著酒杯,右手往後扔箭,十支箭,支支穿過銅環飛出,無一閃失。

客人們看了,無不拍手稱讚。

(事據明代李介立《天香閣隨筆》)

【附言】

袖箭堪稱為一種絕技。劉將軍不看目標,而憑感受,反手擲箭,無不中的,技藝實在高超。他的純熟的技藝,來自於長期的磨鍊,因此才達到這樣爐火純清的境界。

並非人人都要如此!但在現實生活中,人還是應該和需要掌握一種技藝。天道酬勤,勤能補拙,其道理總是相通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