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中國人對《三國演義》的誤讀



【正見網2015年02月16日】

中國的歷史小說浩如煙海,可從來沒有哪部小說像《三國演義》那樣深入民心、田間街頭、婦孺皆知,那麼《三國演義》的主題是什麼呢?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特別是民間老百姓世代相傳?常記得很小的時候,村裡的說書爺爺每每講到三國劉關張時,台下的村民齊聲喝彩,如今時過境遷,那些說書爺爺也早就過世啦,回到老家,看不到兒時的說書和唱戲,傳統道德文化已經蕩然無存,有的只是一桌一桌的麻將機和世人的追名逐利。

那麼《三國演義》為什麼會世代相傳呢?難道僅僅只是講的鬥智鬥勇嗎?或者是厚黑學?水煮三國?其實三國的主題連號稱“三國專家”的先生都沒有搞明白,他的品三國完全是曲解和誤讀。其實羅貫中先生已經明示了主題,那就是三國演義,用三個國家的歷史來演繹“義”這個人性主題。稍微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都知道,澤披蒼生兩千餘年的儒家思想宣傳的是仁義禮智信,而義排在了第二位,排在了禮智信的前面,僅次於仁。因為仁是一種至善境界的體現,所以歷代能達到仁的要求的寥寥無幾,孔子在晚年的時候也才真正體會到仁的內涵。而義、禮、智、信作為一種做人原則,更容易讓人去具體實施,這就是歷代儒家思想多數都是論述義、禮、智、信較多,而《三國演義》就是通過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的政治、軍事交往來表達了義的深刻內涵。關羽拋卻了個人恩怨甚至國家的利益,在華容道義釋曹操,演繹了知恩必報、義薄雲天的驚天形像,把“義”的內涵演繹到了極致。那麼,曹操在得知關羽要離他而去,並沒有殺他,任其過五關斬六將,是不是也是一種義的表達呢?所以《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夠名垂青史,長盛不衰,正是因為演繹了義這個崇高主題。所以很多史學家對羅貫中筆下的人物與歷史不符較真時,老百姓對此卻嗤之以鼻,因為《三國演義》已經深入到中國最底層老百姓的血液裡,這一點,是中國大陸多少個易中天先生也撼動不了的。

而現代人特別是中國大陸的人,注重的是三國的計謀,甚至把三國的智謀應用在官場、商場、情場,什麼厚黑學等等,沒有體會到義的深刻內涵,實在是主次不分、捨本逐末。其實在羅貫中筆下,智謀是包含在義的範疇裡面的,是先有義後有智謀,先有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有諸葛亮的各種智謀。換句話說,如果遇不到忠君愛國的明主,諸葛亮寧可老死於草廬也不願涉足紛亂的官場去展現他的智謀,而這正是諸葛亮的可貴之處。也是一味注重計謀忽視道德正義的現代人所弄不懂的。甚至有人說,假如諸葛亮投靠曹操,不早就幫助曹操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啦,真是貽笑大方啦!重利輕義的人又如何理解的了呢!如果三國僅僅只是表達計謀的話,那就太膚淺了,只能算是一部兵法小說啦,其實不是,是貫穿了很高的道德標準在裡面,那就是遠遠超出了孟子所說的“上上下下都爭奪利”的範疇,那是一種無私的境界,那就叫義。可惜“三國專家”的先生本末倒置,寫了很多三國的書,搞了很多三國的演講,至今還沒體會到三國的真正內涵,至今也沒有進入羅貫中的內心世界,所以無論你怎麼幹煎還是水煮,都無法探知三國的真正內涵,更談不上深入民心啦,只能在大學教室裡污染那些純真的大學生,讓他們忽視了道德和正義而重利、輕義,搞標新立異滿足現代人變異的獵奇心理,從而提高知名度博得一點名利。

歷史絕不是教人爾虞我詐,更不是教人如何算計人,而是教人如何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正是把握了這一點,《三國演義》才可以長盛不衰,並深深植根於老百姓的心底,並世代相傳。

《三國演義》除了詮釋義這個主題外,還有因果報應、順應上天、人算不如天算等等道理。劉備想當一個愛民如子的明君,諸葛亮鞠躬盡瘁,有著傑出的治世能力。但即使蜀國占據人和,明君、良相和百姓的支持,但依然阻止不了漢朝滅亡的天象。這就是天要變,人是擋不住的。那麼當下的天象又是什麼呢?共產黨為禍人間近百年,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也嚴重破壞了令世人驚嘆的五千年的中國神傳文化,特別是給中國大陸民眾帶來巨大的創傷和毒害,使身處大陸的中國人受其毒害而不自知。崇尚真善忍的法輪大法正在啟迪世人失去已久的良知,席捲世界的三退大潮(退黨退團退隊)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天滅中共的天象早就昭示,人只有順應天象,從思想和行動脫離中共,才能避免和中共一同覆滅,也許這就是神給人最後的機會。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