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6年04月17日】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兵仙戰神韓信
他創造了一個歷史,五年之內結束了秦朝末年天下群雄逐鹿的混亂局面,中原大地再次統一。漢得天下,皆他之功。
他成就了一段神話,戰必勝、功必克,千古無二的霸王項羽亦是其手下敗將。
他乃歷史上多少年不遇的大根器之人,懷王霸之志,忍胯下之辱,無故加之而不怒,完美詮釋大忍之心。
觀其用兵布局,已至聖界仙境,如天馬行空,一氣呵成,皆從天而下,又舉重若輕。其用兵之神,史上無出其右者;不世才華,令人嘆為觀止。他指揮的戰爭均為中華歷史上史詩般天成之作,出神入化的指揮藝術和經緯天下的軍事謀略垂馨千祀。
第一章 胸懷大志 避世用晦
韓信,江蘇淮陰人,出生時家道業已中落,因此沒有關於他家世的詳細記載,只知道他少年時期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清貧。但他家中收藏兵書和寶劍,韓信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很多兵書,也受到良好的教育。從這些方面推論,“韓信乃韓國之後”,韓信祖上是貴族。(明李廷機著《鑒略妥注‧秦記》)
母親去世後,韓信的生活更加艱難,常常無飯可吃。因為貧困,他飽受別人的白眼和欺辱,也受到過他人的施捨。在歷史上留下的許多成語典故都和韓信有關,比如:昌亭之客、晨炊蓐食、胯下之辱、一飯千金、能屈能伸,等等。
南昌亭亭長頗有眼光,他看韓信非等閒之輩,眼下雖然貧困,日後必出人頭地,所以對他很是照顧。韓信常去他家吃飯,時間一長,亭長的妻子心生嫌惡,想出了晨炊蓐食的辦法把韓信趕走。她早上天還沒亮就做好飯菜,早早地把飯吃完,鍋碗瓢盆也都收拾得乾乾淨淨。韓信像往常一樣來到亭長家時,等待他的是空空如也的飯桌,連殘羹剩飯也沒留下。韓信一看就明白了,扭頭就走,從此沒有再去過亭長家。後來由此演變出來兩個成語:昌亭之客、昌亭旅食,都是指懷才不遇而暫時寄人籬下者。
韓信讀書之餘,有時到河邊垂釣。有位洗衣服的老嫗,後人稱為漂母,很同情他,看到韓信沒有飯吃,時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韓信心裡非常感激,發誓將來要報答她的恩情。後來韓信衣錦還鄉,果然贈給漂母千金以酬謝她當年的幫助。“一飯千金”的成語由此而來,意思是受人滴水之恩,以湧泉相報。
明謝時臣所繪《四傑四景圖》之《王孫一飯圖》軸(局部),絹本,淡設色水墨,(日)靜嘉堂文庫藏。此畫表現韓信受漂母施飯的故事。(公有領域)
歷史上對韓信的第一篇記載是《史記》中的《淮陰侯列傳》,說韓信少年時代是個無所事事之人。其實韓信胸有囊括四海、席捲宇內之志。清朝漢學家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五中說:“(韓信)寄食受辱時,揣摩已久,其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皆本於平日學問。”從他不僅熟讀兵書,而且涉獵廣泛,諸如天文地理、規章法度及軍事常識等等無一不精,對百裡奚佐秦稱霸等歷史典故也耳熟能詳,還著兵書、修訂軍中律令等,說明他博覽群書、學識豐富,並非遊手好閒之人。
另一件事也反映了韓信少年時就胸懷大志。十五六歲時,韓信母親過世。雖然家中貧困,他還是挑了一塊寬敞高地將母親埋葬,墓地周圍足以安置萬戶人家居住。這表示韓信當年就相信自己將來可以官封萬戶侯。
韓信未成名時還有一件很出名的事件是胯下受辱。當時韓信雖然衣食無著,但志存高遠,經常隨身佩帶一把寶劍。淮陰城裡一個屠夫的兒子,是個無賴,想羞辱韓信,就在鬧市中擋住韓信的去路,說:你佩帶寶劍干什麼?帶著寶劍你敢殺人嗎?敢殺人就把我的腦袋砍下來。不敢殺人的話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面對這突然其來的挑釁,韓信毫無懼意直視對方許久,最終仍神色坦然俯身從無賴的胯下鑽了過去。
清任伯年繪《韓信胯下受辱圖》。(公有領域)
一代文學宗師蘇軾在《淮陰侯廟記》中描述了韓信少年時代不惜“辱身污節”以“蓄英雄之壯圖”的境界:“應龍之所以為神者,以其善變化而能屈伸也。夏則天飛,效其靈也;冬則泥蟠,避其害也……將軍乃辱身污節,避世用晦,志在鵲起豹變。食全楚之租,故受饋於漂母;抱霸王之略,蓄英雄之壯圖。志輕六合,氣蓋萬夫,故忍恥胯下。”
能坦然受辱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意志消沉、苟且偷安之人,即所謂的“膽怯”者;另一種是志向遠大、能屈能伸、忍辱負重之人,即真正的明智之人。“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在《留侯論》中的這段話是韓信甘受胯下之辱的完美注釋。
人們認為韓信辱身胯下是偉人之舉,淮陰人特地在當年的地方修了一座“胯下橋”,藉以紀念韓信志存高遠、不與小人一般見識的大度胸懷。
(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