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園梅贊-大法弟子詩百首》

─ 正見詩選系列(I)


【正見網2003年07月06日】

《寒園梅贊-大法弟子詩百首》(DOC 文件) | 《寒園梅贊-大法弟子詩百首》(PDF 文件)

(點擊滑鼠右鍵,選"Save As"下載)

小序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1]。這本詩集裡的一百首詩歌,便是作者們心志和情感的真實而自然的流露,通過感物吟志的方式、用人人能懂的語言表達出來,以達「詩言志」的目的。這也是自古以來所有詩歌都應該具有的基本特徵,因為這樣能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出自真誠的本願、情與情之間的共鳴出自善良的本性、心志和情感的相互影響出自無私的本心,而且表現得自然、順應了自然、回歸到自然。

然而,這個集子還不同於一般的詩集:這本詩集的作者都是以「真、善、忍」為原則的法輪大法修煉人。他們的身心隨著修煉的進程而逐漸淨化:首先,他們變得越來越敏感和敏銳,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對內心世界的理解越來越細微和準確,並且可能逐漸發展出「超常」的感知能力。其次,基於對修煉法理的理解和自己的「超常」感受,他們的世界觀產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們看重、強調和追求的東西也與修煉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當他們把自己感受到的外景和內境,從自己新的人生觀的角度真實而準確地描述和表達出來時,沒有相同感受經驗和人生觀的讀者或許會有不同程度的陌生感。這也是好事,因為這是一種良性刺激,而人類的進步、人心的昇華是需要各種良性刺激的。

況且許多讀者都希望更好地理解別人,更好地理解人生、生命和宇宙,特別是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所處的這個充滿煩惱和喜怒哀樂的世界。這本詩集對這些讀者就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機會,因為本書的作者們就是懷著同樣的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中上下求索,並將自己的體驗和結論寫到了自己的詩中。

詩歌是神的語言。當詩歌的足跡初至人間時,就肩負著向人傳達神的信息的重任。兩千多年前,老子應關令尹的懇求而捉刀執簡,把道德五千言一筆一划地刻入青史,從而為人類的返本歸真留下了一條雖然崎嶇但卻可行的道路 --「道」之路;當《薄伽梵聖歌》以悠揚的旋律在不知年代的恆河邊傳唱時,它的回音不但響徹了印度和東方,而且經過上千年的飄蕩,在現代科學坐鎮的西方使許多科學家驚喜彷徨;當浪跡天涯的行吟詩人們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裡流浪,以他們催人淚下的低吟淺唱,把神傳的故事敲入人類的耳鼓,其繚繞的餘音至今還在啟迪著人們對人類命運和歸宿的沉思默想……

人類自己墮落了,還拽上了神聖的詩歌。要拯救詩歌,也得拯救人類,否則神聖的詩歌歸誰用呢?要拯救人類,可以先拯救詩歌,因為它可以重新向人類傳達神的信息,作拯救人類的先導。這本詩集裡的詩歌正在恢復著它們這一神聖的歷史責任。

本詩集的另一特色是:它的作者中大多數人沒有學習過詩歌的寫作,甚至可能是初次提筆。但有的作者似乎胸有成竹、才思泉涌,儼然有無師自通的天賦。他們似乎在從往世的記憶中隨手拾取自己曾經寫下的詩句和用過的技巧。即使那些筆法稍拙、字句簡樸的詩句,其中攜帶的真情善意也會振人心魄、感人肺腑。本書作者們的長處是心正情純,而不是詞華句麗,更不刻意追新求異。返樸則能歸真,情純始能感人,人感則能見善,而真與善才是一切詩歌內在力量的不竭源泉。

「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2]。如果讀者能被哪怕是一兩首詩歌所感動,被哪怕是一兩行詩句敲開了心扉,那對讀者和作者都是值得慶賀的事情。誠心祝願你成為一個被此詩集感動的讀者。


註:
[1]《文心雕龍・明詩第六》;
[2]《子夏詩序》。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

正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