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7年06月04日】
吳敬梓餓著肚子寫作
吳敬梓(1701--1754年),清代傑出的小說家。當年創作《儒林外史》的時候,綿綿的秋雨下個沒完,吳敬梓已經沒飯吃了,餓得頭昏眼花,躺在床上直喘氣,破草屋到處漏水,滴答、滴答……到處濕漉漉的。吳敬梓用微弱的聲音,對妻子說:「你給我筆,我的書還沒有寫完呢!」
「你都兩天沒吃飯了,餓得有氣無力,怎麼寫呢?還是休息休息吧!」妻子流著眼淚勸阻他。
正在這時,一個年輕人來了,他是吳敬梓親戚程驪山的兒子。程驪山十分欣賞吳敬梓的才華,平日很關心他家的生活和他的創作,見最近秋雨不斷,估計吳敬梓家早就沒有吃的了,便叫兒子送3鬥米、2000文銅錢過來。
吳敬梓正飢餓難熬,看見親戚送錢送米,十分高興,一下子從床上爬起來,笑著說:「你真是雪中送炭,回去後,代我謝謝你的父親!」他讓妻子點火做飯,叫兒子打酒買菜,招待親戚。年輕人不肯吃飯,告辭回家了。
吳敬梓看見有了錢米,又可對付幾天了,於是又有了寫作的氣力,他微笑著對妻子說:「這回讓我寫了吧?」妻子只好把筆硯還給他,心疼地說:「你呀!寫書能當飯!」吳敬梓走到書桌前,繼續忍飢挨餓。乘著在妻子做飯的時候,他又奮筆疾書。
姐姐考察包拯
包拯(999--l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有名的「清官」。包拯鐵面無私,執法嚴格,深受老百姓的愛戴。
包拯十歲那年,有一天,姐姐問他:「你長大了準備做什麼事?」
包拯眨了眨眼睛,一本正經地回答:「我長大了,要做個為民辦好事的清官。」
姐姐說:「做清官可不容易,你能行嗎?」包拯回答:「只要大公無私,善於動腦筋,案件總能審得清的。」
姐姐說:「那好,我明天考考你吧!」
第二天一清早,姐姐把一個煮熟的雞蛋,帶到學校,當時共有十來個同學在場。姐姐悄悄地讓一個同學吃了雞蛋。然後要包拯查出來是誰吃的?
包拯想了想,不慌不忙的端來十碗清水,放到桌上,請每個同學喝一口水,漱一下口,再把水吐入碗內。
輪到第五個同學漱口後,吐出水時,包拯發現,他的碗內有蛋黃和蛋白的殘屑。
他等其餘的同學,都漱完口後,就鄭重其事地宣布:「只是第五個同學,吃了雞蛋。」
姐姐這才服了弟弟。
大家都說:「包拯長大後,一定能做清官。」
為避當官而外出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是我國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
徐霞客年輕的時候,有一天,家裡來了兩個「當官」的客人,想推薦他當官。徐霞客知道後,便躲到他家附近的小竹林裡。客人一直不走,他便乘船游太湖去了…
過了好些天,徐霞客才回家。母親了解他的心願,勉勵他說:「身為男子,應該志在四方。」
母親去世後,服喪期剛滿,徐霞客就匆匆踏上旅途,他說:「當初母親健在,我不能不有所分心。現在,可以全心全意地周遊祖國大好河山了。」
徐霞客親身遊歷、考察了很多地方,寫下了許多篇遊記。去世後,季夢良為其整理撰寫了一本有重大地理學價值的《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因為不為名利所動,後來,才最終全心全意實現自己的願望。
要當文武全才之人
鄭成功(1624--1662年),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率領部隊,收復台灣,名震當時。
鄭成功小時候,既愛習武,又愛讀書。可父親卻一心一意想要把他培養成武將,以便將來能子承父業。
有一天,父親帶鄭成功和友人,乘船在五馬江上遊覽。他們在船內吹簫彈琴,猜拳行令,好不熱鬧!鄭成功卻一個人坐在角落裡,聚精會神地讀書。
父親大聲吆喝一聲:「升帆!」帆升起來了,風兒將它鼓得滿滿的,船就像一支離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飛去。
父親把鄭成功叫過來,說:「我出個對子,你對對看。鄭成功說:「請父親出上聯。」父親說:「你看對面那隻舢板,儘管漁民拚命搖櫓,可怎麼也趕不上我們。我出上聯為:「兩舟並行,櫓速(魯肅),不如帆快(樊噲)」
鄭成功知道這個上聯是一語雙關,表面上說是搖櫓不如升起船帆,實際上是影射周瑜的謀士魯肅,不如劉邦的大將樊噲,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將」。
鄭成功思索片刻,很快就對出了下聯:「八音齊奏,笛清(狄青)難比簫和(蕭何)。」這也是個雙關語,表面上說是笛聲清脆,但比不上簫聲和諧,實際暗指宋仁宗駕下的大元帥狄青,不如劉邦的丞相蕭何。其真意是:「武將難比文官」。
在場的人,都拍手叫好,父親也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不妥,從此,便再也不干涉鄭成功喜歡攻讀詩書了。
鄭成功一邊讀書,一邊習武,終於成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之人。
世上哪有滿而不覆的?
有一天,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去參觀魯桓公宗廟。在案桌上,看到一隻形狀古怪的酒壺。孔子問守廟人:「這是什麼酒器?」守廟人回答:「這是君王放在桌旁,作銘志(提醒自己)用的酒壺。」
「我知道它的用處了!」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快取清水來,灌進這個酒壺裡。」
弟子舀來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壺。只見水注入不多時,壺身開始傾斜;當水達到壺腰時,酒壺卻又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繼續灌水,水到壺口,酒壺就「砰」的一聲翻倒在地。
孔子感嘆說:「世上哪有 滿而不覆 的道理!」
子路問:「老師,滿而不覆,是什麼道理?」
孔子說:「做人、做學問的道理,也同這隻酒壺一樣,聰明博學,要看到自己愚笨無知的一面;功高蓋世,要懂得謙虛禮讓;勇敢十足,要表現得怯弱;富甲一方,要注意勤儉節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不偏不倚,取長補短的道理。」
對周圍事物,要隨時隨處關心,要善於思索,在平常的事物中,尋求深奧的道理。像孔子一樣,在一隻酒壺中,悟出「世上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狂傲自大必倒台!
古人云:「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地窪下,水流之;人謙下,德歸之。」
(均據《淵鑒類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