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三餚(2):詩窮五際 易布三爻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8年02月08日】

【原文】

詩窮五際,易布三爻。

shī qióng  wǔ jì ,yì bù sān yáo。

詩窮五際,易布三爻。

ㄕ ㄑㄩㄥˊㄨˇ ㄐㄧˋ, ㄧˋ ㄅㄨˋ ㄙㄢ ㄧㄠˊ

【注釋】

(1)《詩》窮五際:《詩》為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五際:卯、酉、午、戌、亥也。西漢初年有部分學者認為每當卯、酉、午、戌、亥是陰陽終始際會之年,政治上必發生重大變動。今文經學者將《詩經》中的篇章和陰陽五行相配合,用以推論政治得失。

《漢書.翼奉傳》:「《易》有陰陽,《詩》有五際。」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詩內傳》曰:『陰陽終始際會之歲,於此則有變改之政也。』」

(2)易布三爻:爻為八卦上的橫線,長的全線「一」稱為「陽爻」,斷開的兩段線「一 一」稱為「陰

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共八卦,而二卦相重可得六十四卦。《易經.繫辭上》:「爻者,言乎變者也。」

【語譯】

《詩經》中記載:卯、酉、午、戌、亥是陰陽終始際會之年,政治上必發生重大變動。
《易經》中是以每三爻合成一卦。

【人物故事】

三國時期東吳的經學家虞翻研究《易經》想做註解,當時郡吏陳桃夢中見到虞翻與一道士布六爻,燒了其中的三爻讓虞翻吞下,之後道士說: 易道在天,三爻足矣! 隨後虞翻就懂了《易經》。

【說明】

今文經,乃指以漢代隸書文字所寫的儒家經書。秦朝之後歷經戰亂,經書散落失軼。西漢初年,有秦朝遺儒伏生等人憑藉記憶口授《五經》,以漢隸寫成,故曰今文經。文、景帝在位時期際確立齊、魯、韓三家《詩》為博士,均為今文經流傳,至武帝立五經博士、興建太學後,今文經成為官學。

西漢中期漢景帝之子魯恭王劉余,從孔子故居發現許多先秦古文書籍,即稱古文經,偏重於訓詁學。未立博士、主要流傳於民間。

今文經一派提倡天人感應,有大量的占卜、陰陽學說,當時被列入學官成為正統,與古文經學者發生不少論戰,形成了今古文兩派學說。然而許多儒者兩派的學問兼修,如東漢經學大家鄭玄就以兩派學問兼修而聞名。

虞翻學《易經》之事紀載於《三國志.吳書十二.虞翻傳》:

翻初立易注,奏上曰:「臣聞六經之始,莫大陰陽,是以伏羲仰天縣象,而建八卦,觀變動六爻為六十四,以通神明,以類萬物。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輿令成,纘述其業,至臣祖父鳳為之最密。臣亡考故日南太守歆,受本於鳳,最有舊書,世傳其業,至臣五世。前人通講,多玩章句,雖有秘說,於經疏闊。臣生遇世亂,長於軍旅,習經於枹鼓之間,講論於戎馬之上,蒙先師之說,依經立注。又臣郡吏陳桃夢臣與道士相遇,放發被鹿裘,布易六爻,撓其三以飲臣,臣乞盡吞之。道士言易道在天,三爻足矣。豈臣受命,應當知經!所覽諸家解不離流俗,義有不當實,輒悉改定,以就其正。」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