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原論(三):寫真

天外客 見善


【正見網2018年10月07日】

「寫真」的本意是「圖寫真形」的意思,這裡的「真」即「神」,亦即「傳神寫照」。具體的說,就是用繪畫的方式表現物象時要形神兼備——形像寫實、意在傳神。「寫真」反映了起初人們對繪畫理念上的認識,也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由於唐及其以前的畫作主題是人物畫像——佛道神仙、古聖先賢、高士烈女等,對人物肖像的創作要求不能只求形似,要摹畫其真形,彰顯其神韻,因為這一時期的繪畫主流是人物,所以寫真也特指繪畫人物肖像,並且一直被沿用到現在。其實用「寫真」的本意來概括中國畫表現各種物象的特點是很準確的,同時兼有「寫實」和「寫意」兩重意思,也可以說中國畫的特點是「寫真」,即在表現物象時一半寫實、一半寫意。在兩宋山水、花鳥畫的高峰時期,其作品就是寫真的,形神兼顧。文人畫的倡導很強調錶現內涵寫意的特點,主動放棄表面技法寫實的要求,而且越來越走向極端,造成後來的很多中國畫作品技法寫實功力不足的缺陷。雖然重在寫意,但其寫實的技法特點不能像文人畫倡導的那樣被弱化。所以用「寫真」來概括中國畫的特點可以很好的保留傳統繪畫既寫意又寫實的雙重特點。

為甚麼歷史上的士夫在提出和發展文人畫的時候,會強調寫意而不談寫實呢?其原因是文人畫自身技術層面存在不足,也就避而不談,還有就是受到傳統修煉文化的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信仰中,無論是佛家還是道家,都認為人的一切是不實的,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人追求的利益是不長久的,人所生存的世間的一切迷住了人的本性。所以道家講「返本歸真」,認為「虛」、「無」的境界才是最高的,才是真實的。佛家講「空」,認為人世間的一切有為皆是夢幻泡影,但是對近代歷史影響很深的禪宗法門,對「空」的理解走向了極端,成了一種鑽牛角尖的認識方式,極端否定了一切有形物質的存在意義,這是與佛法原義相距甚遠的,所以在禪宗初傳之時在佛教界也飽受爭議。但這種思想在後來卻慢慢盛行起來,許多文人士大夫受這種思想影響很深,所以在繪畫理念方面,「文人畫」也越來越強調放棄表面有形的寫實,把準確表現物象看的越來越不重要,也造成了今天人們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誤解,把「重在寫意」極端理解。

這裡我們談的中國畫的寫實和西畫的寫實不是一個概念,兩者有根本上的區別,主要是東西方各自傳統文化的特點不同。這裡首先說明一下西方寫實畫派的由來。其實傳統西方繪畫整個貫穿下來的歷史都是寫實技法的歷史。人們藝術觀念的下滑在印象派出現後,用「畫的再像也不如照相寫實」的謬論,把正統的寫實藝術趕出了學院殿堂。正統的藝術家們為了能夠在僅有的空間中生存,也就自稱是「寫實派」了。為甚麼說印象派的照相術之論是錯的呢?攝影藝術是不同於繪畫藝術的,它只能拍攝人眼能夠看到的事物,對於看不見的事物是沒法用這種技術表現的。比如能用照相術去表現米開朗琪羅創作的西斯廷天頂壁畫嗎?能去表現拉斐爾創作的《雅典學院》嗎?繪畫作品不單是畫面內容本身所要表達的內涵,也包含了畫家的道德情感、人生閱歷和經驗學識等因素融入其中。繪畫創作對於超越人性的神性的表現方式也是無止境的。

正統西畫的藝術特點就是寫實,重在表面造化之神工,講究對客觀事物的準確再現,包括對光影、明暗等因素造成的變化都儘量要表達全面,通過對表面的準確表現達到生動傳神,總之西畫側重於對客觀物體的精確描繪。在文藝復興時期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基本功的訓練機制,使西方寫實繪畫很快成熟。而中國傳統繪畫,一直是師傳和口傳心授,沒有系統的專業訓練機制,加之重在寫意,因此在表面造型的技藝上不太注重,造型與透視比例上往往不夠準確,主要是通過表現內在的精神實質來達到生動傳神。創作過程中,畫家並不是完全將眼見為實的東西照搬過來去依樣描摹,而是找尋其中的自然規律,在掌握了造化規律後根據自己想要的大致效果去畫,就不用對著真實物象去寫生也一樣能做到符合事物的自然特徵,創作的過程就像閉門造車一樣,即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當然這是建立在長期觀察領悟和瞭然於心的基礎上的,否者不就成了亂畫了嗎?從某種角度上講,中國畫其實就是畫的自然規律。畫家們也都很善於總結自然規律,觀察事物動靜之間所反映出來的精神狀態,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無意的就會做這些事情,到創作時已經諳熟於心了,隨意取用。畫家對物象的剪裁或增添,是為了突出表達心中意境的需要,依據自己的主觀想法進行創作而並不一定完全取用客觀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因此有時甚至會在畫面中大量留白,計白當黑。比如《韓熙載夜宴圖》,根本不畫背景,沒有任何的襯托,這樣就使被描畫的對像主體突出,完整而生動的呈現。這一點跟西方繪畫的寫實表現有著巨大的差異,西畫是不講留空白的,西畫中的空白也是要塗上顏色來表現白的。中國畫在創作時,有時為了突出表達對像的某一特點還會略作誇張的表現,使其被表現的對像更加生動傳神且富有表現力。比如中國壁畫中的金剛像,為了體現他的威嚴,將眼珠畫的很突兀,這是一種誇飾的手法,這也是中國畫表現方式中常見的一種特點。就像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用這種誇張的修辭手法去表達瀑布的氣勢與雄渾的意境,把廬山瀑布生命的一面寫得很有張力。當然還有其它的表現手法,總體來說詩詞有哪些修辭手法,繪畫就有相應的表現手法。如果相對於西畫的寫實而言,中國畫的寫實其實也算是寫意了。

前面提到中國畫的承傳沒有系統的教學機制,缺乏造型基本功的練習,所以在古代繪畫造型上留下很大缺陷,尤其體現在人物畫上。儘管有許多中國畫家不介意於此,但這畢竟是缺陷。今天想要承襲傳統繪畫的人沒有必要在這方面受其觀念影響,不足就是不足,理應正面對待它。有的人對此並不是理性的對待,把這種因為技巧不成熟造成的缺陷當作是美的。其實藝術是對完美的追求,審美的標準也是隨著境界的提高不斷提高,古人雖然在他們那個時代創造了一個高峰,但那並不代表藝術境界中的最高層次,藝無止境啊!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繪畫藝術的探索的過程,為我們鋪墊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留下了珍貴的經驗。如果我們能彌補中國畫造型不準的缺陷,在繪畫造型方面再準確一些,形神兼備豈不是更能做到生動傳神。

這裡雖然建議借鑑西畫的寫實特點,使中國畫在造型上更準確一些,但只是理念上的借鑑,還要保證中國畫的特點——重在寫意。兩者在技術層面也是不能摻雜的,中國畫和西畫的不同的藝術特點,背後映襯的是不同的文化體系,混雜的表現就會失去各自的精華。就像綠茶和咖啡,有著各自的香郁,兩者一混就不和味了。現代也有很多人嘗試過將中國畫和西畫融合,但均以失敗告終。

在明清時期,對中國畫的「寫真」特點的理解出現了兩種極端。一種是對重在寫意的特點偏激的理解,有的畫家在人物造型上刻意扭曲並以之為美,有的故意不把物象表現準確,放棄創作中的正念,幾近癲狂。另一種是受西畫寫實特點的影響,在物象的表現上象西畫一樣寫實,失去了中國畫的韻味。所以在表述中國畫的特點的時候,用「寫真」比較持中,「寫真」包含寫實和寫意兩種意思。但更多的時候還是用「寫意」一詞以突出重在寫意。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藝術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