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筆談(三十八):佛祖與老子

劉如


【正見網2019年02月01日】

 【原文】

如來、釋迦,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為道教之宗。

【字詞義解釋】

(1)如來:如,如實,即真如,指絕對的真理。如來,是說循著絕對真理而達到覺悟的聖者。此指釋迦牟尼佛。

(2)釋迦:即釋迦牟尼的簡稱,本名悉達多。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因了悟人生無常,捨棄王族生活,入山修行,為佛教的始祖。

(3)系:是。

(4)祖:創始人。

(5)老聃、李耳: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聃。為道家的始祖,著有《道德經》。

(6)道君:本是道教稱地位最崇高的修道者。此指老子。

(7)為:是。

(8)宗:始祖。

【譯文參考】

如來、釋迦,都是指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始祖;老聃、李耳,就是老子,他被道教尊為創始人。

【讀書筆談】

這是該教材節選的最後一課,回顧整部教材內容,從混沌初開,女媧造人,講到三皇五帝留下的歷史文化,各代的醫藥、技術,莫不體現神傳的特點,到了這最後一課,就只有講到佛道兩大修行文化的始祖。這意味著什麼呢?就是告訴孩子,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本來自天上,我們最後的歸宿,就是參照祖先的點悟,明白人最後要通過修煉回歸天上。

我們本是炎黃子孫,是炎帝和黃帝的子孫,不僅中醫醫藥知識與技術之祖《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來自炎帝和黃帝,黃帝自己就親自通過治國,完成自己的修行,將國家治理到無為而治的境界,就是留下為君者治國本身就是修道、可以登天成神的路,這個修道回歸天上的文化,本就是我們這一期文明最開始的帝王——炎黃二帝留下的,已經在實踐中早就給出了參照和表率。只不過幾千年後,歷史經過夏商周三代,來到周朝後半段的春秋戰國時,道德已經嚴重下滑,於是歷史安排孔子與老子一併出現在春秋時期,負責將先祖帝王留下的做人和修道的文化進行保存和繼承。

我們發現儒家歷代負責輔助帝王整理歷史,教化百姓,負責文化典籍的整理和教育的工作,是歷代文化的繼承者和保存者。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負責教育工作的文化人。所以我們總會發現這樣的特點,儒家經典中很多就是祖先留下的典籍,比如《易經》《詩經》《尚書》等等,都是如此,這就意味著,孔子負責將帝王教化中人倫道德的部分,仁義做人的部分,日常生活如何待人處事的部分,以及相關的禮儀制度等部分,給保存和繼承下來,傳給後世。

而老子與孔子出現在同一時代,這就意味著,光懂得做人這一層還不夠,必須提醒人,與人相處,正常生活,你可以遵從人的理,但是做人的根本目的,是返本歸真,返回天上。因此,不能忘記祖先留下的教導,做人最後的目的。於是,老子的出現,就是在人類道德敗壞,諸侯國之間征戰不休的時候,提醒人莫忘人生的無常,儘快找到修道回歸的路。老子與孔子,分別承擔先祖帝王的不同職責,或者嚴格地說,黃帝等帝王先祖的修道成神,就是在告訴人,帝王的背後,是神在主宰著歷史的走向,老子就在春秋時被安排傳下修道的文化經典《道德經》。也就是說,在先祖留下的做人和修道的文化即將走向崩壞的時候,孔子與老子及時將這些文化和各種典籍整理和流傳了下來。

果然,春秋結束,戰國年間,終於周朝走向末日,道德進一步崩壞,脫離道德來講某方面的學說的各種思想就出現了,這就是除了儒家道家,諸子百家的出現,嚴格說,這些諸子百家也是先王留下的文化,不管兵家,法家等等,都是先王治國曾經用過的,只不過古代帝王都具有大德,以德用法,以德用兵,但是戰國時,有的就被惡用了,比如法家就脫離道德講法制了,到了戰國時代,各種學說被最低一層有資格受過教育的貴族「士」拿出來,紛紛出世,好壞混雜,極易擾亂正統道德教化,而這時,孔子與老子的兩大層面的正統思想,為區分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也就獨立成為儒家與道家。所以,不管如何,正統文化的根本被儒家繼承,漢代獨尊,繼續成為人的教育正統,也就是歷史的必然。

到了漢朝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一個留下道義和引進佛家修煉文化的時代。如果說漢末三國,是演繹和總結忠義的思想文化,《封神演義》也補上講明商末到周朝那濃濃的道家修道與安排歷史的真相,那麼道家(包括儒家的)文化已經形像地教給了世人,於是佛家文化就要登場,為將來《西遊記》傳下修佛的文化打下基礎。因此,釋迦牟尼的佛家文化便在隋唐前漢末後的那段歷史通過周邊民族進入漢地,梁武帝就是南朝修佛的帝王,那個時代,修佛的文人墨客和帝王非常多,為的就是讓他們這些精英留下修佛的文化。

唐朝三家文化達到頂峰,完成歷史的安排,成就神州的儒釋道文化特點。從做人走向修煉。

我們看到,這些教材讀本必然來自負責教育的儒生的整理,不停地保存歷史留下的文化,告訴人們最後莫忘先祖重德的教導和修道的歸宿。那麼歷史走到今天,會是怎樣的安排呢?大家可以參考歷代留下的預言,比如唐朝的《推背圖》、宋代的《梅花詩》,還有諸葛亮的《馬前課》,都提前講到了今天的安排。

【說故事時間】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因了悟人生無常,捨棄王族生活,入山修行,為佛教的始祖,佛教徒尊為「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是梵語的音譯。釋迦,種族名,意譯為「能」;牟尼,意譯為「仁」;釋迦牟尼,乃「釋迦族的聖人」之意。佛,梵語音譯為佛陀耶,或作佛陀、浮圖,簡稱為佛。

釋迦牟尼二十九歲時,因為出遊看到人世生、老、病、死所引生的各種痛苦,深悟世事無常,於是離開王宮,入山修行,經過六年苦修,於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之後,周遊四方,說法四十五年,八十歲時在拘屍那迦城示寂。

老子的故事

道家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聃。春秋楚國苦縣人。曾擔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退隱,潛心修道。得道後,西行出關,關令尹喜善於觀天象,知有神仙經過,便日夜尋找神仙蹤跡。果然遇到騎著青牛準備出關的老子,二人相談甚歡,尹喜極力勸留,但老子寫下五千言的《道德經》後,出關而去,不知所終。

老子的出生頗具神話色彩。相傳,有一天深夜,老子的母親見流星划過夜空,便因此懷孕了。奇妙的是,這孕竟然懷了七十二年(一說八十一年),他才從母親的左腋下誕生,一落地便滿頭白髮,所以大家稱他為老子。

老子的長相亦不同於一般人。據傳他有黃白的膚色,開闊的額頭,濃眉大眼,但眉毛是黃色的,方形嘴,厚厚的唇,稀疏的牙齒,雙耳上各有三個小洞並且垂到肩上,鼻樑肥大,內有兩支肉柱。老子不僅容貌奇特,更有著極高的智慧,他所留下的五千言巨著《道德經》,更是道家修煉的重要經典。

(註:據正見網傳統文化教材《幼學瓊林》改編,增加筆談部分,以便理解課文內容)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