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新年風俗

武迪


【正見網2019年02月05日】

一、周朝起源地年俗

周朝發源地的年俗是從黃臘月23日正式開始的,直至新年正月23日結束。

也有從臘月初八開始的,臘月初八,相傳為佛祖釋加牟尼的生日,寺院都在該日煮粥祭佛。後來流傳民間,成為老百姓極為重視的民間節日。該日,家家戶戶要早早吃臘八飯,並且相互饋贈。臘八飯是初七晚上提前做好,第二天凌晨五點左右就吃用。臘八飯用米、豆、蕎面、果仁、豆腐、等煎煮而成,種類很多,裡面可以加麵條、餃子和麻食,還可加象徵豐收的糧囤形狀的麵食、象徵富貴的元寶形狀的麵食、還有蕎面捏成的各種麻雀頭等等。臘八飯講究要早吃,而且要逐日增添,多則一直續吃至臘月二十三,越多越好,以此象徵生活越來越好。

臘月二十三過年正式開始。這一天,每家每戶早上都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給灶房灶神像前的香爐裡點上香,在供桌上供上食物、水果、糖果等供品,祭拜恭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表奏自己家庭一年的情況。小時候,每到這天,早上六七點,還沒睡醒,就被家裡人叫起來去放鞭炮,小孩子不懂的尊敬,放完鞭炮就再回去接著睡覺了。

祭拜灶神後,全家要掃塵。這一天,全家一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進行乾淨徹底的除塵大掃除。一般小年以後,家家戶戶的年貨逐漸就備齊了,瓜子、花生、糖果、水果、蔬菜、肉類、供品、年畫、裝飾品、新衣服等都是各家各戶各處趕集(趕會、趕廟會)的目標。

家裡還要做黃酒,黃酒是玉米、高粱和麥子釀的,這種自釀的黃酒好喝,酒度低。

豆腐和粉條是過年時要準備的,也是自己做。每年過年,奶奶、媽媽都會做一大鍋豆腐。壓豆腐之前都喜歡吃豆花。先到磨坊去把豆子磨成豆漿,拿回家來放在鍋裡煮,煮到一定火候點入鹽滷,就凝結成了一塊塊的豆腐腦了,再撈出來放在盆子裡,用重的東西壓上。有的人是用磨盤。豆漿在鍋裡煮的剛出現小塊的時候,就是豆花。年貨一般入臘月後就在準備了,在小年前後就差不多了。

臘月28日,是灶神從天上回來的日子,家家戶戶要迎灶神,祭拜灶神,並貼上一張新的灶神像,象送灶神一樣尊敬。

到了臘月三十,是整個過年期間最忙活的一天。首先是上墳,長輩們領著家族成員去先祖墳前祭拜先祖,有的人家還要在家裡供奉祖宗牌位。有的還會供奉家譜,供族人來祭拜。其次是貼對聯和門畫,每個門上都要貼。如果家裡有親人去世,還沒過三週年,就不能貼紅色的對聯,如果是當年去世的,只能貼黃色的,之後兩年也只能貼紫色或者綠色的,要等過了三週年,才能又貼紅色的。還要掛燈籠,一般農村人家都需要掛兩個,院子裡用高高的杆子掛一個,大門上掛一個。有錢的人家還會掛一串彩燈。天黑了以後,燈籠就要亮起來。晚上,在高處上看家家戶戶的燈籠,星星點點,和天上的星星相映生輝,感覺很溫暖。

年三十吃完晚飯後,晚輩們就成群結夥的開始走家串戶的給長輩拜年,輩份低的人拜年要拜很多家,拜年不是說說話而已,而是磕頭真拜,主人家都熱情的拿出瓜子、糖果等讓晚輩們吃,有的會給壓歲錢。哥哥弟弟之間,弟弟也要給哥哥叩頭拜年。

正月初一的早上要吃餃子。吃完餃子,要看黃曆,按照黃曆指定的時間放鞭炮,而且每年的時間都不一定,名曰「出幸」,方言裡的讀音是這樣,但可能不是這兩個字。放鞭炮之後就開始走親戚了,從初一開始,走親戚家、或走朋友家都要帶著禮物去,禮物多是吃貨,親戚家、朋友家都會熱情款待和留宿。「吃貨」這個詞很形像,就是吃的東西。也會指人——他是吃貨。西部很多地區一年中不論任何時候,親人們、朋友們、外人們到家裡,家裡女主人、男主人都會熱情的說「上床、上床」,都坐在床上,甚至躺著、裹著被子,這是一種貴重的禮儀,因為民間最重要的家具就是床了,冬天還會生火成為暖炕,吃飯、閒坐、睡覺都在床上,卻被很多地方敗壞的人類曲解為色情,特別是女主人邀請上床時,人類道德的地區差異就如此的巨大。

從正月初五開始,鄉村就開始了社火。社火,是一種民間藝術,是過年期間自發組織起來的,過完年後就自動解散了。它在年前就開始排練,題材主要是《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三國演義》裡的故事,常見的人物造型有正面人物「姜子牙、黃飛虎出五關和關羽出五關、二郎神楊戩」等,反面人物有「趙公明、三霄娘娘(雲霄、碧霄、瓊霄)、孫悟空大鬧天宮」等,孫悟空大鬧天宮結局是被天神抓住、之後逃出老子的煉丹爐之後又大鬧,再被如來佛壓在五指山下,大鬧天宮劇中孫悟空是個幹壞事的負面形像。社火人一般是打扮成相對應的人物形像和服裝,敲鑼打鼓,在鄉村裡轉和表演。在社火之前,要先到鄉村裡的廟上拜神,因為社火裡的人物故事多數跟廟裡的神有關,所以這相當於稟報廟裡的神,事先跟他們打好招呼,以免神靈怪罪凡人打扮成他們的樣子。等到正月二十三之後,鬧社火結束,再到廟上拜神,這是向神靈的寬宏大量表示感謝,所以也叫謝神。也是從正月初五開始,廟上的香火也開始逐漸旺起來了,除了正常的求神拜佛和鬧社火之外,家裡有人去世的,也要到廟上進香,幫去世的親人求福。

大年初七,有「七不出,八不入」的說法,也就是說,初七這一天不能出門,初八這一天應當在外面走親戚。初七又叫「人七」,相當於鬼節,這一天也要上墳,還要在門口燒紙,燒紙是為了讓別家的鬼不要走錯門,告訴他們,這不是他家,不要進來。

大年初一一直到初十年輕人要走親戚,長輩們也都是在村裡互相請客吃飯、喝酒。期間和以後,民間社火一直是最熱鬧的陪伴了,都是傳統劇目,既熱鬧又傳播道德。

正月十五天黑後,人們點起一堆火,在火光的照耀下,人們享受著火的溫暖,圍著火看社火表演。

新年慶祝一直到正月二十三這天,這一天,社火正式全部結束了,所有道具放回庫中封存,等明年再請出使用。這天晚上每家都要在院子裡點一堆火,把家裡的一些傢伙事兒拿出來,在火上過一下,每個人都要從火上跳過幾次,小孩尤其喜歡,經常來來回回跳好幾次。這就是「燎干」,意思是讓火燒掉去年的晦氣,新的一年由此開始,希望能順順利利、平平安安。第二天,就可以摘下燈籠,燒香磕頭送走年前請來的神靈,這個年就過完了。

二、山東某地年俗

傳統文化被中共給破壞、及偷梁換柱成邪惡黨文化了,所以過年沒年味了。

在過去沒被邪惡中共破壞的時候啊,過年在那時候是一種真實的感覺,從進入臘月就漸漸越來越濃。這同時,人們開始了置備年貨,主要是自己做,家家戶戶都做「年糕」、做「發屯」、做「豆腐」,年糕是用黏米粉、高粱粉、紅小豆、紅棗、等做的,涼後會變硬,但加熱後,黏黏的很好吃;發屯是用大米粉做的,軟軟的很好吃;豆腐是自己磨的大豆、用鹽滷點成豆腐。其他年貨有的需要購買,衣服、小孩玩具、裝飾品、供品一般是購買,對聯是請人寫或自己寫的。

臘月23日、24日開始「祠灶」,「祠灶」是給灶房的「灶神像畫」前的香爐裡上香,灶神像前的供桌上放食物、水果、糖果等供品,並放鞭炮恭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自己家一年的善惡情況。這兩天同時還要祭拜先祖,方式是到先祖墳前燒紙、放鞭炮祭拜,除了尊敬外,認為小年後,先祖要趕集購備年貨所以要給先祖送錢。小年之後還要把主要的作物莖稈捆上一捆,高高的掛在樹上,到過完年後再取下來,這個涵義我已經忘了。

臘月28日,要「接灶」,是接灶神回來,因為這天是灶神從天上回來的日子,家家戶戶要迎灶神,祭拜灶神,並且換上一張新的灶神像畫,象送灶神一樣尊敬。

灶房,現代人稱之為「廚房」,但灶房是傳統稱謂,中國西部地區一直在用這個稱謂,也稱做飯的人為「灶娘」。灶神也稱灶王爺,民間稱他為「一家之主」。

正月三十,貼對聯,還要在屋檐、門兩旁插用草紙包裹住的「桃條子」,「桃條子」是桃樹的枝條,桃木有避邪的功能,人們請它來避邪。各個重要的地方都要插,屋內糧缸、物品也要貼古代祝福類的字。在院子裡還要用青灰畫出糧囤等圖案,並在其中擺好幾堆糧食,用竹籃等東西扣住,等大年初一天亮後再打開請鳥類們、家禽們來吃。三十晚上到初一天亮,所有人說話都要輕聲細語,且不能上廁所,家人方便要另找地方,因為怕驚擾到來到家裡的神靈。年三十吃完晚飯後,父母就開始炒菜、做供品、包素水餃和湯圓,做完後就快新年了。

年三十晚上過了零後,每家每戶都開始《發紙》,《發紙》儀式是:先在院子裡擺上供桌,供桌上擺上水果、食物、香、燭,然後點燃香和燭,並在供桌旁燒紙,燒完紙後,父親帶領家庭成員跪在供桌前叩拜天地、要三拜,然後再到灶房叩拜灶神,也是三拜。之後母親燒一鍋開水,裡面放有桃樹枝條,全家人用這桃條水洗臉,這是新年第一次洗臉,象徵全家幸福、祥瑞。然後母親做了新年第一頓飯——是素水餃和湯圓,象徵一家人向善、和團圓,這是年夜團圓飯,這一頓是必須素食的,而且家裡所有人都要吃的,爺爺奶奶年齡大了睡得早,這時首先要請他們起床吃團圓飯。

吃完後,母親把剩下的水餃和湯圓放在鍋裡的篦子上,再加上年糕、發屯、豆腐、桃樹枝條。之後家裡長子領著弟弟妹妹及子女叩拜父母,給父母拜年。拜完後,本族兄弟聚在一起,走家串戶給本族及村裡長輩們叩頭拜年,都是磕三個頭。拜年從凌晨就開始了,拜年時,每到一家都要先看看是否「發紙」了,因為「發紙」是祭拜天地,只有先祭拜了天地,長輩們才能有權接受晚輩的拜年,這是必須的先、後順序。如果看到沒有「發紙」,來拜年的要一起幫助「發紙」,共同磕頭拜完天地、及灶神,然後再給長輩們磕頭拜年。如果給長輩拜年時,長輩家裡的孩子也在,長輩的孩子要趕緊出來陪著拜年的人一起拜,這是子對父輩的孝道、對同輩的兄弟之道。拜年時各家各戶都會極力邀請吃飯、喝酒,往晚輩們手裡塞糖果、瓜子、花生等食品,這些食品都是事先準備好的,酒菜都是年三十晚上預先做好的。年三十這一夜,各家各戶全部敞開大門和屋門,全部都亮著燈,即使有睡下了的人家也是如此。

大年初一,從凌晨到天亮後都是各家各戶的互相拜年,互相喝酒吃飯,到處會遇到拜年的人群。拜完年後回家啊,母親會把新年第一頓飯剩下的團圓飯蒸熱讓全家人繼續吃,這象徵年年有餘、年年團聚。新年第一頓飯的味道很清淡,不香,和新年的大魚大肉對比很強烈,孩子們不懂事往往不願意吃,只有長大懂事後才能明白這頓飯的向善苦心和境界,這頓清淡的團圓飯是讓人們記起人身的清淡和修煉歸真的本性,這個境界人們隱隱約約能體會到。

大年初二、初三、初四,各家各戶開始走訪遠路的親戚了。也是嫁出去的女兒回門的時間,由本家的小輩或同輩去迎請回來,大吃一頓才回來啊,每家都極力的款待。我幾歲的時候就負責起迎請嫁出去的姐姐、姑姑回娘家過年的責任了。

在初五之後,廟會、集會上就有人開始賣各種新年飾品等東西了,家裡有孩童的,父母都會買一隻布做的小公雞,把它縫在孩童的袖子上,這可能是對男童,因為這都是我孩童時的記憶,所以記不清了。父母會給女童買花,姑姑們也給侄子們、侄女們買花,這叫作給侄子們、侄女們「插花」,對於男童,僅限於很小時,大了的是給買玩具等東西,姑姑們都額外疼愛侄子、侄女的。這種花是紙做的,莖是細鐵絲,纏繞著顏色紙,花朵插在莊稼頸去皮的杆上,各種顏色的花朵非常的漂亮,而且看到它會感覺到花朵背後很實在、且背後有內涵,而現代此類花朵是做不到這麼傳統內涵的,現代人做的此類花朵都是死花,無內部神韻。

父母還會給孩子們買「撥浪鼓」、「木製手推自打鼓」、「木製彩繪大刀」(關公大刀)、「木製十二生肖等各種玩具」、「各種木製、陶制樂器」、「布制各種玩具」等,這些東西都是傳統東西,且很有內涵,現在很少看到了。

大約在正月初十左右,每家每戶都會買一種染成紫色的「小籃子」,這是一種很精緻的小籃子,它有特定的用意,但我已經記不起來了。

正月初十左右,人們也開始做搖錢樹,插在院子裡,搖錢樹有的是用新鮮竹子來做的,枝條上系滿了糖果、花生等東西,人們喜歡到各家去賞看摘取。同時也置備各種花燈,有的人家是買的,有的人家是自己做的,花燈裡插上蠟燭,掛在門前,長圓形的、長圓柱形的,都是古代宮燈樣式的,還有走馬燈,因為點上燈裡的蠟燭,燈裡面的人物、動物圖形會自動轉,所以叫走馬燈。花燈有手提的,裡面放有植物油,用棉花芯當燈芯,孩子們提著玩耍,並用它照牙、照臉,照牙可以牙不生蟲,照臉可以更漂亮。

正月十五,人們要吃元宵,放花炮、賞花燈,此外整個過年期間,從進入臘月到正月十五都有零零散散的花炮聲不斷的響,他們都是孩子們在放,它們是孩子們帶來的年味。孩子們手上的花燈,在正月十五晚上玩耍到了最後一刻,不玩了之後,要把花燈掛在一邊讓它一直把燃油燃盡,第二天看它的燈芯形成的形狀,如果形似穀子,就是預示著今年莊稼好收成,因為孩子是希望,所以人們再看孩子手中的花燈的結果。過了正月十五夜晚後,年走了,孩子們也不再慶祝年了,自此新年全部過完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