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北宋宰相張昪,晚年結廬修佛法

德惠


【正見網2019年09月27日】

北宋宰相張昪(biàn),字「杲(gǎo)卿」,因為「昪」與「昇」字形相近,有的文章將他的姓名誤寫為「張昇」或「張升」。他在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中進士。累官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要職,因為當過樞密使,又被稱為「樞相」,年老後以「太子太師」致仕(退休),去世後追贈司徒兼侍中,諡號「康節」。

他與當時的一位法名「化成」的僧人有過交往,據記載化成和尚有功能,可以知曉人們前世、今生、來世的情況,故被稱為「三命僧化成」。可見張昪是有佛緣的。北宋的官員俸祿是很好的,有正俸(錢)、祿粟(米)、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等各種名目,此外朝廷還時常給予賞賜。可張昪為官五十一年,當宰相十六年,他退休後居然「生計不豐」。查閱《宋史》,張昪仕途沒有大的波折,而且深得仁宗皇帝信任,對英宗即位也是立了大功的,司馬光也曾上書稱讚:張昪為清直之人。可見造成他晚年「生計不豐」的原因之一是他非常清廉,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仗義施捨等其它原因,可惜沒有詳細記載。

張昪作為當過宰相的高官,對於退休後的清貧生活,居然「翛(xiāo)然自適」。「翛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樣子,此處形容他退休後內心曠達、愉悅,擺脫了世俗煩惱。他在嵩陽紫虛谷搭建了一座草庵,每日在其中修行,「晨起焚香,讀《華嚴》,庵中無長物,荻簾、紙帳、布被、革履而已」。此時的他創作了一首《滿江紅》,聞者莫不仰慕,他的修行選擇得到了全社會的尊重,詞曰:

無利無名,無榮無辱,無煩無惱。夜燈前,獨歌獨酌,獨吟獨笑。
況值群山初雪滿,又兼明月交光好。便假饒,百歲擬如何,從他老。
知富貴,誰能保?知功業,何時了?算簞瓢金玉,所爭多少。
一瞬光陰何足道,但思行樂常不早。待春來,攜酒殢(tì)東風,眠芳草。

從張昪的事跡中,我們看到他當過宰相,位極人臣,能笑對清貧的晚年生活,靜心修行,是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整個社會對他選擇修行也是極其敬佩的。這足以說明傳統的中國人都是有信仰,尊重信仰的。可是現在的中國人整體上沒有信仰,甚至一聽到修煉就反感,這不是傳統文化造成的,而是中共在幾十年裡有意為之的結果。例如在大陸的網頁中查張昪的資料,除了文言文、古文資料外,所找到的介紹中幾乎都不提他的信仰、修行,而只說他是個清官,晚年過起了粗茶淡飯、布衣草鞋的樸素田園生活。中共在系統的把古代社會信神敬神的真相隱瞞起來,欺騙現代的中國人。中國當今道德淪喪等眾多問題,都是中共故意破壞中國文化與信仰造成的。可見中共的確是個害人的邪黨。

資料來源:《青箱雜記》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