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智慧:宇文士割肉(數文)

文煥章 收集整理


【正見網2019年09月18日】

一、巧諫反說得成功

晉代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東方朔,字曼倩,漢武帝時待詔金馬門,官至太中大夫。以奇計俳辭得親近,為武帝弄臣。

有一次,漢武帝要殺自己的奶媽,奶媽向東方朔告急求救。東方朔說:「皇上性情殘忍,又剛愎自用,旁人勸阻他,不僅不能救你,反而只會加速你的死亡。到時,你要赴死離開前,只須多看看我,我當設奇計,用激將法,來解救你。」  奶媽果然按東方朔說的去辦,東方朔在武帝旁,對她說:「你該快去就死,皇上如今早已長大成人了,哪裡還會念記你餵奶時的恩德?」  武帝聽罷,不禁有些感觸,一時動了惻隱之心,便釋放了奶媽。

【評點】

東方朔以奇計俳辭,得以親近皇帝,是漢武帝的弄臣。因其以詼諧滑稽著名,後人傳其異聞甚多。
    
這則小品,寫東方朔勸諫武帝殺乳母。但他根據武帝的個性特點,進諫不採用「正面強攻」,而是採取「迂迴戰術」,收到了正面攻擊所達不到的理想效果。這種勸諫藝術,對今天的人們,也還有借鑑作用。
    
二、鄭氏抗暴

唐代張鷟《朝野僉載》記載:
    
唐代滕王(這個具體人指誰,不詳)非常荒淫,屬下各位官員的妻子,有些姿色的,他全都姦淫過。滕王總是派人詐稱王妃,讓那些官員約妻子到王府;她們一來,滕王就去侮辱。
    
當時,典簽官崔簡的妻子鄭氏,剛到京城不久,滕王便派人詐稱王妃讓她來王府。鄭氏想不去,則怕滕王的威勢,去吧,又要被滕王侮辱。鄭氏說:「從前愍帝、懷帝的妃子,都不受賊胡的威逼,如今清明太平之世,滕王難道真敢那樣無禮嗎!」 於是她就隨人,來到了滕王府中門外的一間小閣子。滕王就等在這裡,見鄭氏進來,想要逼她就範。鄭氏大聲喊叫,旁邊的人對她說:「這是滕王呢。」鄭氏說:「大王哪會幹這樣的事,肯定是家奴。」 她隨手抓起一隻鞋,把滕王的頭打破了,又用雙手亂抓滕王的臉,抓得滕王滿臉是血;直到王妃聞訊趕來,鄭氏才得以回家。
    
滕王感到很羞愧,十多天沒有臉面見人,不理公務。崔簡每天去王府參見滕王,等候發落,不敢離開。後來,滕王終於又坐到了官廳,崔簡趕緊上前,代妻子謝罪;但滕王覺得羞愧,忙轉身進後宅去了。過了一個多月,又才露面。
    
一些官員的妻子,曾經被滕王喚去過的,都感到羞愧。當她們的丈夫問起時,她們都無言以對。

【評點】

鄭氏無疑是一位勇敢而又聰明的女性。面對寡廉鮮恥的滕王,她的反抗既剛烈潑辣,而又機警巧妙。因為她不認識滕王,所以就故意把在光天化日之下侮辱自己的滕王,說成是「家奴」,予以堅決、無情的反擊。既然打的是無禮的「家奴」,自然就合情、合理也合法。她算是痛痛快快地為那些受凌辱的婦女們,出了一口惡氣。這個情節,很容易地讓我們想起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像鄭氏那樣的受侮辱者,也只能採取這種方式。
   
三、宇文士及割肉

唐代劉餗《隋唐嘉話》記載:唐太宗讓宇文士及(人名)割肉:把大塊的熟肉,割成若干小塊,便於大家夾著吃。

宇文士及一邊割肉,一邊用麵餅擦手。太宗幾次用眼睛盯他,表示自己的不滿。宇文士及感受到了,心裡假裝不明白,仍然慢慢擦手,隨後,卻把麵餅吃掉了。唐太宗點了點頭。

【評點】

唐太宗對宇文士及大手大腳、不愛惜糧食的舉動,頗為不滿。我們也和太宗一樣,關注著宇文士及如何收場。這宇文士及最後一舉,確實令人稱奇叫絕。他的聰敏機智、善於應變、優遊不迫,都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這個故事很小,卻反映出唐太宗皇帝的大品德!還表現出宇文士及即時改過的聰敏。所以它能深入人心,令人過目不忘!
    
四、文德皇后賀太宗

唐代劉餗《隋唐嘉話》記載:曾經有一次,唐太宗下朝後,怒氣沖沖地說:「我將要殺掉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是誰招惹了陛下?」

太宗說:「難道還有別人能超過魏徵?每每在朝廷上直言頂撞我,常常讓我難堪。」
    
皇后退下後,回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裡。太宗驚奇地問:「皇后為甚麼這樣子?」

皇后回答道:「妾聽說君主聖明,臣子才忠誠。如今陛下聖明,魏徵才敢直言進諫。妾有幸在後宮充數,哪敢不慶賀呢?」

【評點】

唐太宗的長孫皇后(卒諡文德)喜歡讀書,懂禮節,有見識,深受太宗尊重。這則宮廷軼事,寫出了長孫皇后的聰明與見識。在皇帝的氣頭上,長孫皇后如果正面去為魏徵評功擺好,必定不能起到勸諫作用。她很巧妙地換了一個角度,避開鋒芒,來了一個「三段論」推理:「妾聞主聖臣忠」(大前提),「今陛下聖明」(小前提),所以「魏徵得直言(忠)」(結論)。順理成章,推論合理。這樣婉轉入耳、合情合理的勸導,太宗聽了自然舒服。
   
 五、優人妙語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元宗曾下令讓手下的人,把優人黃幡綽,提起來拋到水池裡。幡綽從水裡出來後,對元宗說:「我在水底,碰見含冤而死的屈原。剛才屈原笑著問我:「我死,是因為楚懷王無道。你遇上有道明君,怎麼也被處死?我被屈原趕了回來。」

【評點】

元宗為自己取樂,竟無故把藝人拋到水中。藝人黃幡綽勇敢、機智,他借屈原之口,以似是而非的語言,曲折地表達自己的嗔怒,諷刺元宗的荒淫無道。柔中有剛,笑中含慍,很耐人尋味。
    
六、姚崇免禍

唐代鄭處誨《明皇雜錄》記載:

姚崇,字元之,唐玄宗時與宋璟同輔政,有政績,封梁公。張說,字道濟,又字說之,累官中書令,封燕國公。他為文屬思精壯,長於寫碑誌。    
    
姚崇與張說,在唐朝,同時擔任宰相。兩人時常猜疑牴觸,每每因事發生矛盾,互相攻擊。張說對姚崇,含恨很深。
    
姚崇生病以後,告誡兒子們說:「張丞相與我一向不合,裂痕很深。但這個人年輕時就貪戀奢侈,尤其喜歡服用和玩賞的物品。我死以後,因為張丞相與我曾是同僚,他必然會來弔唁。你們把我平生的服玩寶帶、珍貴器具,全都陳列出來,一一擺在帳前。張公如果連看都不看,你們趕快準備家事,我們姚家整個家族將被殺戮,無一人能倖免。張公如果觀賞注視這些東西,我們全家就不用擔心了。你們乘便選取一些寶玩器物,送給張公,趁機請求他為我寫一篇神道碑的銘文。你們一旦得到了他的銘文,立即寫好上呈,還要先把磨石準備好,讓人儘快鑿刻到石碑上。張丞相不夠機敏,寫了銘文幾天以後,必定會後悔。假如他過後,以修改為託辭,重來索取追回銘文,你們就帶他派來的人,去看已刻上銘文的碑,還乘便告訴使者說,碑文已經讓皇上看過了。」
    
姚崇死後,張說果然來弔唁。他盯住那些服用寶玩,看了好幾遍。

姚崇的幾個兒子,完全依照父親生前的教誨行事。沒過幾天,張說把銘文寫好了,內容完備周詳,對死者的讚譽,在當時是最高的了。大略是這樣說的:姚崇「位重如擎天大柱,育民之功可比太陽。」過了幾天,張說果真派人來拿銘文的文本,說是措辭還欠周密,想要重新加以刪改。姚崇的兒子們,就帶使者去看已經刻好的神道碑,並告訴他:已進呈皇上看過了。使者回去把情況稟報了張說,張說悔恨得拍打胸脯說:「死姚崇還能夠算計我活張說!我今天才知道,我的才智比起姚崇來,差遠了。」

【評點】

這個故事讀來饒有趣味。姚崇的料事如神,不得不讓人佩服。「死姚崇能算計活張說」,說神也不神,姚崇能臨終對兒子們面授機宜,使姚家幸免於難,關鍵還在於他對張說的深刻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智慧來源於對人事的觀察、思考和分析。
    
七、醫人治蟲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記載:

元頏博士說:唐朝時,中表間有一個婦女,跟隨著自己在南方做官的丈夫,曾經誤吃了一條蟲子。她常常懷疑那蟲子還在自已體內,因此憂鬱成病,多次治療都沒有效果。京城裡的一位醫生,知道這婦女得病的癥結,就請來這家的一個言語謹慎的老僕婦,預先告戒她說:「今天讓夫人吃藥後吐瀉,你只用盤盂把穢物接住。當她吐的時候,就說看見有一隻小蝦蟆逃掉了。但千萬不能讓夫人知道,這是騙她的。」老僕婦照著醫生的吩咐做了,那婦女的病,也徹底根除了。

【評點】

「心病還得心藥治」,這話看來一點不假。文中的婦人,因誤吃了蟲子,疑心而得病,這病根在一個「疑」字,是沒病想出來的病。京城醫生,便對症下藥,去其疑心,藥到病除,實在是高明。
    
這裡講的是治病的道理。它對我們處理人世間的其他問題,也是很有啟發的。
   
八、開寶寺斜塔

宋代歐陽修《歸田錄》記載:

開寶寺塔,在京城的幾個塔中最高,而設計又特別精巧,是都料匠(相當於現在的總工程師)預浩(人名)所建造的。塔剛建成時,看上去塔身不正,而略微有點向西北方向傾斜。人們奇怪地問預浩:這是怎麼回事?預浩說:「京城地勢平坦,沒有高山,而這裡又常刮西北風。這個塔,風吹個近百年,它就會正了。」他的用心之精,就是如此。國朝(指宋代)以來木工,他堪稱第一。

至今,木工都還是以預浩為效法的楷模。他著有《木經》三卷,流傳於世。

【評點】

這則筆記,記述宋代著名工匠預浩,巧建開寶寺塔的情況,反映了我國古代工匠高度精湛的建築藝術水平。
    
九、用古祠鍾破案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陳述古密直,即陳襄,北宋官員,字述古。密直是機密直學士的簡稱,陳襄曾任此職。
    
陳襄知建州浦城縣的時候,有人被盜了,抓到嫌疑犯數人。陳襄便騙這些嫌疑犯說:「某廟有一口鐘,能辨別誰是盜賊,非常靈驗。」他派人把鍾運來,放在閣樓後,予以祭祀。陳襄把眾嫌疑犯,領到鍾前站著,讓他們自己表明心跡說:如果我不曾偷盜,手摸在鐘上就沒有聲音;如果我偷盜了,手摸在鐘上,就有聲音。陳襄自己率領同僚屬下很嚴肅、虔誠地向鍾祈禱。等祭祀完後,他讓人用帷幕把鍾圍住,又暗地裡使人把墨塗在鐘上。過了好久,帶著嫌疑犯來,逐一讓他們把手伸到帷幕裡去摸鐘,手拿出來後,加以檢驗,別的人,手上面都有墨。只有一個人手上無墨,審問他,他就承認了自己是盜賊。原來他是害怕鍾發出聲音,沒有敢去摸。這其實也是古已有之的辦法。  

【評點】

「兵不厭詐」,看來這話不僅適用於軍事,把它用在斷獄上,也還挺有效呢。面對一群嫌疑犯,如何確定誰是真正的罪犯呢?陳襄讓人抬來一口「神鍾」,讓那些嫌疑犯用手摸。那鍾並不是什麼神靈之物。但作賊心虛,真正的盜賊便漏了馬腳、不打自招。看來,這陳襄還懂懂犯罪心理學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