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9年08月11日】
一、年輕人犯鍇,應接受教訓改正為好!
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
從前,江南有一個貴家公子,年紀輕輕的,就中了秀才。他父親原是朝廷的高官,退休住在家裡。在公子要北上應舉的時候,他給公子五千兩銀子,作路費。公子秉性放浪,一路嫖妓作樂,揮霍金錢,等到了京城,口袋空空的,像洗過的一樣。加上他患病,進不了考場,一付喪魂落魄的樣子。他只好借錢回到家裡。
他父親開始很惱火,氣兒子不成器,想訓斥他、打他。等兒子回到家裡,首先檢查他的行李箱子,看見兒子的詩稿中,有兩句是:「比來一病輕於燕,扶上雕鞍馬不知。」父親又可憐、又高興地說:「他能寫出這兩句詩,看來他得到的教訓很深,差點病死!這五千兩銀子花的值得。」
公子在下一次科舉考試時,很快就中了舉,步入了文壇。父親沒打兒子,是兒子自己接受教訓,變好了。
年輕人犯了錯誤,都應該自己接受教訓,改正為好!
【評點】
兒子有才,卻是花花公子。應舉不以中舉為大事,反把五千兩銀子,拋灑在秦樓楚館,抱病還鄉,叫當父親的奈何不得。於是,父親說:那兩句詩,值五千兩銀子,就很有點自寬自解的味道。不過,兒子究竟有悟性,浪子回頭,不蹈舊轍,終有所成。這事兒好險!
二、痴讀失火
清代李伯元《南亭筆記》記載:
禮親王,號「嘯亭外史」,生而好學,即使是社會動盪,倉卒流離,他心裡也掛念著手中的書。他對許慎的學說,有很深的研究。他十三歲時,得到一本《說文解字》(許慎的著作),夜裡打著燈籠讀。
當時,正是嚴寒季節。他在一天晚上,圍著爐子讀著,火燃起來,燒到床帳,露出了會被焚毀的徵兆。奴僕們看見火光,都帶著裝水的器具,到他安歇的宮殿來滅火。禮親王還在讀書。
火滅之後,大家笑他:「讀書變痴了。」他說:「讀書增智。我不會痴!」此後,他再未失火犯痴了。
【評點】
讀書讀得痴迷,墮入書中,而不知外事,代不乏人。禮親王居然讀得床帳失火,他對書的喜好程度,可想而知。當然,痴迷於書,把自己弄得迂腐不堪,並不可取!入乎書內,出乎書外,學而能用,並且生慧增智,正派做人,方為正道。
三、曾文正公教後學
清代徐珂《清稗類鈔》記載:
曾文正(曾國藩)公,曾經教育弟子說:六經以外,不能不讀熟的一共有七部書,即: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莊周《莊子》、許慎《說文解字》、昭明太子《文選》、司馬光《資治通鑑》、韓愈《韓文集》。因為《史記》、《漢書》是史學的開端,《莊子》是諸子散文的精華,《說文解字》是訓詁、文字、音韻的橋樑,《文選》是文辭、章法的集中地。《史記》、《漢書》受時代的局限,記敘的歷史還不完備,所以用《資治通鑑》來擴大它。《文選》的駢文、對偶比較多,擔心自然的生氣或許會漸漸消散,所以用《韓文集》來振作它。
北宋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吾人應以此自勵,奮進不息!
【評點】
西漢以後,讀書人「皓首窮經」的事常有,曾國藩是飽學之士,主張讀書廣博,他對必讀書的選擇、確定,涉及經、史、子、集,表現了不凡的讀書識見。要讀古書,要遵循古人的教導,要繼承神傳文化。
四、謙遜好學,以著述為己任,是大氣概!
清代徐珂《清稗類鈔》記載:
張阮林又名張聰成,安徽桐城人。文端公張英的五世孫。他的高祖張廷瑑,是工部右侍郎,祖父張曾揚是貴西兵備道,都以進士,出身顯貴。他父親張元位,也以副貢官的身份,做過巴州州判。
張阮林小時候很聰明,悟性很高,祖父很寵愛他。他仗著生在世族大家,高傲尊貴,加上他沒有成人,就會寫文章,有才氣,因此看不起同輩人。
他十九歲時,在叔祖綠園家裡玩,看見同鄉的姚石甫觀察(官職名),和他交談,深受教益,這才知道:天下之大,才智之廣!大吃一驚,相見恨晚,自慚淺薄!於是,張阮林後悔自己以前所寫的文章,實屬小巫見大巫!於是,全部燒掉。並說:「社會上本來就有不會腐朽的學說,這還不令我羞人嗎?」從此,他博覽群書,把提高寫作水平,視為自己的責任。以著作為己任。
【評點】
人有看不清自己,而以為看清了別人的時候,就會傲氣十足,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張阮林依仗高貴的家世和自己的才氣,看不起人,其實是沒有看清自己。張阮林見了姚石甫之後,性格和人生態度大為轉變,值得回味。他後來謙遜好學,以著述為己任,是大氣概!
五、「老鼠的勉勵」!
清代徐珂《清稗類鈔》記載:
顧炎武,字寧人,號亭林,江蘇崑山縣人。明末,曾任兵部職方郎中。入清,拒不為官,潛心學問之途,開清代樸學風氣,著述豐厚。
顧炎武在家裡,總是穿著布衣服,貼身的沒有一點絲綢。他撰寫《音學五書》的時候,已寫好《詩本音》卷二的稿子,被老鼠咬壞了兩次,他抄了兩次,臉上沒有一點怨憤的顏色。有人勸他:翻瓦倒壁,把老鼠統統消滅!
顧炎武說:「老鼠咬我的書稿,實際上是勉勵我。不然,我的書稿好好放著,怎麼能夠五次改動呢?經重新寫過的書稿,質量大有提高,是好事!」
【評點】
文人素來珍視自己的文稿,顧炎武倒有些奇特,他的《音學五書》一稿,被老鼠咬壞了兩次,不僅不怨憤,反而看作是老鼠對自己的勉勵。顧炎武這樣好的雅量,不是不愛惜自己的勞動成果,而是正視現實,積極進取,表現出一種可貴的人生精神:「奮發慷慨,重頭再來!」
六、匡衡穿壁引光
晉代葛洪《西京雜記》記載:
匡衡,西漢經學家,元帝時任丞相,封樂安侯。
匡衡,字稚圭,小時候勤奮好學,但家裡窮得連蠟燭都買不起。隔壁鄰居家,有蠟燭,可惜照不到匡衡這邊;匡衡就在牆上鑿了一個小孔,引過光來,把書拿到小洞旁,借著光看書。本地有個富貴的大族一文不識,家裡很富有,且藏書也多,匡衡就給他幫工,但不要報酬。主人覺得很奇怪,就問匡衡,匡衡說:「我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書,都讀一讀。」主人聽後,大為感嘆,就借給他書看。後來,匡衡終於在學術上,達到了很高成就。
匡衡能解說《詩經》,當時的人們曾這樣說:「不要隨便解釋《詩經》,免得在匡鼎面前出醜;匡鼎解說《詩經》,能解除人們的疑惑,使人開顏而笑。」
鼎,是匡衡的小名。從這些話中,足可看出當時人們對匡衡敬畏、佩服的程度。的確,凡聽過匡衡說《詩經》的人,都能疑團頓釋,開口而笑。
匡衡有一個同鄉,也能講《詩經》,匡衡就與他交談,提出問題,向他求教。那人答不上來,轉身離開。匡衡還追著他問:「先生先停下,聽我說,請你再談談前邊的觀點!」那人說:「沒得可說了。」說罷便徑直離去,頭也不回。
【評點】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奮刻苦的精神,是人們攀登書山的路,蕩舟學海的槳。匡衡正是這樣一位以勤奮為路、以刻苦為槳的學者。他出身貧寒而自學成才,其勤奮刻苦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讚揚。這篇短文寫的「穿壁引光」(也作「鑿壁偷光」)的故事,後來廣為流傳,成為盡人皆知的佳話。後因用為刻苦好學的典故,唐代獨孤鉉,還曾專門寫了一篇《鑿壁偷光賦》。
七、賈逵勤奮,「舌耕賢人」!
晉代王嘉《拾遺記》記載:
賈逵,東漢經學家、天文學家,曾任侍中、左中郎等職。
賈逵五歲的時候,就聰明過人。他的姐姐嫁給了韓瑤,因為不能生孩子,被丈夫休棄後,回到娘家居住。她因為能守節和聰敏,被人稱道。聽到鄰居家有人讀書,她就每天早晚抱著小賈逵,隔著籬笆去聽。
賈逵安安靜靜地聽別人念書,一聲不吭,他姐姐見了非常高興。賈逵長到十歲時,就默讀儒家經典《六經》。姐姐對賈逵說:「我們家很窮,不曾請人教你讀書入門,你怎麼知道天下的這些古代經典,並且能讀起來一句不漏呢?」賈逵說:「記得以前姐姐抱著我在籬笆旁,聽鄰居家讀書,那些書上的內容,我至今還記得很清楚,幾乎沒有什麼差錯。」
他把院子裡桑樹上的皮剝下來,作為寫字的用具;他有時還把字寫在門扇和屏風上,邊讀邊記。過了一年,賈逵就把儒家經典都讀遍了。裡巷裡每每有人來看勤學的賈逵,人們都認為像他這樣勤奮的人,自古以來少有能與之相比的。
後來,賈逵成了著名學者,有門徒不遠萬裡,前來求學,有的甚至用布帶子把小孩束在背上,來找賈逵。門徒多了,有人就在門旁就寢,賈逵都很耐心地給他們講授經文。門徒們贈送給賈逵許多東西,糧食積滿了穀倉。有人說:「賈逵的財富不是憑力氣耕種田地得來的,他讀書講經,口乾舌倦,是世人所說的『舌耕賢人』。」
【評點】
聰明與勤奮,是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應該承認,人的智力是有差別的。有些早慧的神童,過目成誦,穎悟過人。這樣的人畢竟極少。即使是天才,如果沒有後天的努力,沒有勤奮作階梯,最終也難有大的成就。「江郎才盡」的教訓,古往今來並不少。本篇的賈逵,是一個既聰明又勤奮的人,正是先天的聰穎和後天的刻苦,使他成為一代經學大師。須記住:聰明的人,也不能一味依仗聰明。否則,將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八、王羲之坦腹
南朝•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
郗太傅在京口的時候,專門派門客送了一封信,給王丞相,想在他的子弟中,找一個女婿。丞相對郗太傅的使者說:「您到東廂房,任意挑選吧。」
門客回去稟告郗太傅說:「王家幾個兒子,也都還可愛。他們聽見說有人來挑選女婿,都故作莊重。只有一個人,露著肚皮,躺在東床上,就像什麼消息,都沒聽到似的。」
郗公說:「這個人,正合適。」派人再一尋訪,那人原來是王羲之,郗太傅便把女兒嫁給了他。
【評點】
我國古代稱女婿為「東床快婿」,就是本於這個故事。故事的中心事件是擇婿,但它並沒鋪敘擇婿的場面和經過,而僅僅是通過門客之口:三言兩語述出。這樣寫,更能突出郗太傅眼力過人:王羲之的特殊風度,也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人們常說:自自然然最是真。王羲之坦腹而臥,以十分淡然的態度,對待擇婿,正好表現了他超塵脫俗、無心攀附權貴的高潔品性,這與他那故作矜持狀的兄弟們,恰恰形成了鮮明對照。這正是:有心栽花花不成,無意插柳柳成蔭。
人們都喜歡擺出最好的形像、姿態給人看,但什麼是最好的形像和姿態呢?應該是正派的、自然的形像與姿態為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