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張齊賢家宴(數文)

吉光羽 整理


【正見網2019年07月21日】

一、張齊賢家宴

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記載:

有一次,張齊賢舉辦家庭宴會,一個奴僕,偷了幾件銀制器皿,揣在懷裡,張齊賢在門帘裡面,看得清清楚楚,但沒有過問。後來,張齊賢做了宰相,門下的人,按不同的地位封了官,而這個奴僕和俸祿無緣。於是,這個奴僕,乘空流著眼淚,向齊賢請求道:「我侍奉您的時間最長,但您封官唯獨漏掉了我,為甚麼呢?」

齊賢露出同情的神色說:「你還記得偷我的銀器之事嗎?我把這件事埋藏在心中三十年,沒有告訴別人。我擔任宰相應該斥惡揚善,怎麼能夠推薦、任用小偷呢?念你侍奉我的時間很長,也有成績。給你三萬錢,你另擇處所安身吧。再說,已經揭露了你平日的劣行,你也應該自己感到羞愧,不能留在我家了。」

這個奴僕又驚又怕又慚愧,叩頭流淚而去。

【評點】

奴僕偷主人的器物,應為主人所不容。張齊賢不然,眼見奴僕為盜,居然把這事藏在心裡,三十年不告訴別人,想等他自省。他並非對這事不在意。

做了宰相後,唯獨不封那個奴僕,明言要斥惡揚善,不能推薦、任用小偷。這是他做官為人的原則!    
 
張齊賢真有雅量,是非歸是非,心地的仁慈,一如既往。他給此奴三萬錢,讓他別處安身,可見其性情和為人處世之道。
   
二、老師教訓弟子大官「直指使」

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記載:
    
尚書劉南垣,告老還鄉,閒居在家。有一位「直指使」(大官職名)常以飲食不好,苛求郡、縣的官吏,郡、縣的官吏很憂慮。劉南垣說:「他是我的學生,我將開導開導他。」 等直指使來家,劉南垣接待他時說:「我很想為你擺宴席接風,又擔心妨礙公務,只留你在家吃一餐飯。但我妻子又外出了,沒有人準備。能夠吃一頓家常便飯嗎?」

直指使不好違抗師命,沒有推辭。從早晨一直過了中午,飯還沒有送來,直指使餓得很厲害。等飯到了,竟只有粟米飯,一碗豆腐。直指使和老師,各吃了三碗,覺得吃得太飽了。過了一會兒,美酒佳肴,一排排的在桌上擺滿了,直指使卻下不了筷子。

劉南垣要他再吃,直指使回答說:「已經吃飽了,實在是不能再吃了。」劉南垣笑著說:「可見,飲食原本沒有精緻和粗劣的區別,人餓了,什麼東西吃起來都是香的。肚子飽了,佳肴,也難吃出味來,這是具體情形造成的。」 直指使認為老師的教訓很對,以後再也不以飲食不好,責怪下人了。

【評點】

劉南垣說「飲食沒有精緻和粗劣的區別」,不一定對,但原文中,有「飢時易為食,飽時難為味」一句,可以稱得上名言,道破了人的真情。飢不擇食,飲食粗劣也倍感精美;飽不欲食,再好的飲食也不覺得精美。
    
他教訓挑撿飲食的弟子,方法平常,而又叫人稱奇,但他不用生硬的說教,而讓弟子親身體驗,從中悟出道理,使弟子心悅誠服。可謂教導有方。

老師與弟子,這兩位都好!   

三、魏子都行義

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記載:

魏子都傍晚行走,遇到一個書生,患心痛病,跌倒在路旁。子都下馬撫摸他,一會兒那書生就死了。他背的袋子裡,有一卷用白絹寫成的書,還有十枚黃金。

魏子都賣了兩枚黃金,為那書生辦了喪事,把其餘的黃金,枕在他的腦袋下,把那捲絹書,放在他旁邊。幾年以後,有人找到魏子都詢問這件事,魏子都把他引到那書生的墓地,打開棺材,黃金和絹書都在。

【評點】

人的性情養成,不會輕易改變。魏子都好仁義,偶逢一素不相識的書生,見他患病就撫慰,書生死,則為他操辦喪事,絲毫不貪書生的錢財。這說明了他為人的善良和廉潔。
   
 四、養生之異

明代張瀚《松窗夢語》記載:
    
湖州的劉南坦,七十多歲了,吃飯、走路和年輕時,沒有什麼區別。

他喜歡讀書,又能言善辯,受人尊敬愛戴。他每天接待賓客,清談暢飲,任意開著玩笑,極盡歡樂。夜裡,在臥室的屋樑上,懸掛一個木桶,要童僕架著梯子,他從梯子爬入桶內,隨後要童僕把梯子搬走,自己在木桶中盤腿打坐。他像這樣休息,長期不睡床上。人們認為劉南坦得了秘傳,深深懂得養生的道理。

【評點】

養護生命是人的常理常情,養生之道,則因人而異。劉南坦的養生之道,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白天自由清淡的生活,二是夜晚的休息方式。前者不僅是生活本身,而且貫穿了性格的豁達開朗。讀書、言談、宴飲,都任性為之,無憂無慮,使身心健康發展。後者有些奇特,坐息而不臥睡,偏又在一個懸掛的大桶中,他這種嗜好自有他的道理,覺得舒適、愜意,也就是他的養生。養生的人,各有不少奇特的方式和門派,他們的做法都與自身有益,對社會也有益無害。所以大家都應互相包容,互敬互愛。
    
人們養生及休息方式不同,但養生確實都不能忽略修養心性。 

五、張允懷虛誇送命

明代王錡《寓圃雜記》記載:
   
金陵的張允懷,以畫梅花在蘇州、杭州一帶遊學。他為人喜歡裝扮,以顯氣派,即使是外出,一定是日用器物齊備。一天晚上,他順江而下,天空皓月高懸,江面風平浪靜,他把船停泊在金山腳下,拿出酒壺、酒杯,自飲自酌,喝得略有醉意的時候,又吹起洞簫自我娛樂,被強盜看見了。夜深,強盜在江上殺了張允懷,把他的酒器全弄走了,後來一看,這些酒器,都是銅做的,不過是外面塗了一層金。

張允懷的遇盜,招禍被殺,這可以作為虛誇者的警戒。

【評點】

人的臉面有的是本色,有的是裝出來的,張允懷把銅酒器塗上金色,就是裝臉面。這應得上俗話說的「打腫臉充胖子」。
 
人難免有時會充充胖子,但以本色做人為好!張允懷把銅器打扮成金器,炫人耳目,不意充過了頭,使強盜動心,使自己丟了性命。    

六、楊翥德量

明代王錡 《寓圃雜記》記載:

楊翥擔任修撰官時,居住在京城。鄰居家有丟失雞子的,指著他的姓叫罵,家人告訴他,他說:「城裡又不是我一家姓楊。」聽之任之,不了了之。

他的另一家鄰居,住房很窄,下雨時,總是往楊家倒水,楊家大受水污、潮濕之害。家人又告訴楊翥。

楊翥勸家人道:「天睛的日子多,下雨的日子少。」他的德行度量,都像這樣。

【評點】

鄰裡貴在和睦相處,但矛盾總會存在。楊翥不在意鄰居失雞的點姓叫罵,和下雨從他家過水之害,一是假裝糊塗,二是有意忍讓,絲毫不考慮維護自己的尊嚴和自家的利益。這看似容易,其實很難,正因為如此,確實能見出楊翥的德行和度量。人不計較這一類的小事,生活才會洒脫,度量才會寬大。
     
七、高三殉情

明代王錡《寓圃雜記》記載:

京城妓女高三,從小容貌美麗,昌平侯楊俊,見到她很喜歡,就和她交歡,高三還是處女。楊俊去鎮守北部邊疆幾年,高三就自己發誓不接待客人。

明英宗天順元年,楊俊遭石亨忌恨,上書說:皇帝出兵,被陷在土木堡時,兵敗被俘。石亨誣楊俊坐視不救,是不忠。朝廷下令把他在集市上斬首示眾。

當時,楊俊的親戚、朋友和同事,沒有一個人前去,唯獨高三穿著白色的孝服,去哭他,十分悲哀。她等行刑完了,親自用舌頭舐去楊俊頭上、頸上的血,用絲線把他的頭和身子連在一起,買了口棺材斂埋了他,然後上吊自殺了。

【評點】

妓女素來被人們視為無所謂節操,逢場作戲,玩棄人生。高三不然。她不僅為楊俊守節,楊俊走了就誓不接客:而且,楊俊死,她毅然殉情自盡。
    
她服孝悲哀,順情行事,直到死。令世人不能不對她刮目相看。
    
八、丁貞女為世人稱頌!

清代王士禎《池北偶談》記載:

丁貞女,山東聊城沙鎮人,平亂某功臣的後代。她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又沒有兄弟,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到她成人時,母親想為她找個婆家,丁貞女說:「母親年邁了,家裡又少兄弟,我不願嫁人,只願終身供養母親。」母親沒有勉強她。她母親死了後,堂兄某提起她的婚事,丁貞女又不答應。她一個人獨自生活了三十多年,五十歲了,還嚴守閨中的規矩。同鄉的人,都說她家是「貞女堂」。
    
縣裡的黃安圖中丞,七十歲,妻子死了,聽說了丁貞女的名聲好,派人去下聘禮。貞女在頭一天,把她堂兄喊來說道:「明天會有提親的人來,我將答應他。」堂兄、妹妹和侄女們,隨便應承,不相信她的話。第二天早晨,黃氏的媒人上了她家門。在這以前,丁貞女穿了幾十年白色的衣服,這一天,就換上花衣服。丁貞女既答應出嫁,就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安葬母親。然後才嫁到黃家。

黃安圖中丞,裡裡外外的子孫很多,她對子孫們都有恩惠。東昌的人們,到現在還把她的故事,傳為佳話。

【評點】

丁貞女為侍奉母親,不願嫁人可以理解,母親死後,三十多年堅持不嫁,至五十歲,欣然許嫁給七十歲的黃中丞,也是人間奇事。她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侍母能孝,不嫁而終生養母;守閨能貞,家有「貞女堂」之稱;待人能愛,「皆有恩禮」!所以能為世人稱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