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0年05月28日】
3.求學悟道之理
按照道家的理論,人來世間不是為了當人,而是為了返本歸真,「復歸於無極」(《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如何求學悟道,在漢字之中也有答案。
(1)「智」字的結構是「知」加「日」,其本意是無所不知、什麼都明白。如果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日知」之謂智,其含義就是每天都要收穫知識、明白道理,堅持不懈,必成智者。
(2)「慧」字的含義是聰明,有才智。這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其結構是「彗」加「心」,彗就是掃帚,用來打掃垃圾灰塵的,心就是人心,泛指各種慾望執著。人活的沒有智慧就是因為自己的心塵太多被蒙蔽住了,是需要時時清掃的。所以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人的智慧來自於不斷地清掃自己的各種人心,而不是增加和增強它們。老子有句話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求道者所應該損掉的就是自己的人心,這樣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又「慧」與「會」字同音,能「慧」方能「會」。
(3)「學」字的正體寫法是「學」,還有一個寫法是「斆」。其上方中間是一個「爻」[yáo]字,爻原本是指《周易》中的卦爻、卦畫,古人也解釋為效,就是效仿之意,也可引申為道、文章、道理,如果再加上其上方兩邊的結構則有雙手捧書之象。下面的「子」字是指學習就要從小孩子抓起,也指學習要趁年輕。又「子」與右邊的「攵」構成一個「孜」字,孜的意思就是勤勉謹慎、不懈怠。在《說文解字》中對「學」字的解釋是:覺悟也。也就是說,學習是覺悟的象徵和保障,要想覺悟,就必須認真學習,而且勤奮努力,不可鬆懈。
(4)「典」字的含義是標準和法則,也指可以作為標準和法則的書籍。在古代漢語中原指五帝之書,聖賢覺者的教導也稱為典。在《爾雅·釋言》中解釋為經。在《說文解字》 認為「典」字從冊(冊)從丌(音jī),冊就是書籍,丌原指墊物用的底座,引申為書廚、書櫃,其字型表示要愛護書籍,鄭重其事。又「典」字與「巔」字同音,最高標準和教導便是經典。無論做人還是修道,都應該以最高標準來要求自己,這樣才不負聖賢覺者的教導和良苦用心。
(5)「定」字的結構是一個寶蓋頭「宀」加「正」字組成,其本義為安、靜。這個寶蓋頭「宀」在古代漢語中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其讀音是[mián],意為有頂篷的居所,也可引申為家、室。下面的部分就是「正」字的變體。何為正呢,一是端正心態,二是端正身態。如果再拆開講,「止於一」為正,止就是至於、達到,一就是道。所以如果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居於室內,安靜下來,然後使自己的心態與道合一,這就是「定」。因為與道合一了,那麼此時就是知道、得道的狀態,所以古人說定能生慧,就是這個意思。
(6)「筆」字的正體寫法是「筆」,指書寫或者畫圖用的工具,也指書寫、記錄。其字的結構是從竹、從聿。「聿」( yù)是「筆」的本字,小篆的字型象以手執筆。古時毛筆筆桿都是以竹製成,故從竹。從另一角度上來看,「筆」字的結構也可以說是有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竹、𦘒、一。 「竹」是指其製作材料,「𦘒(niè)」是指手巧,手巧故能書寫,「一」就是道。也就是說,用筆寫字、寫文章是為了體現道的,寫字、寫文章的原則就是道。而今天的大陸人用這個「筆」字,是由竹、毛二字組成,除了僅僅能夠說明筆字的結構外,還內含著一個意思,那就是現代大陸人的文章,大都是在毛思想的框架之內寫作的,包括學校的教科書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在毛思想的框架之內,也根本就不考慮道不道的,所以已經是偏離正道了。
(7) 「史」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又」字指手。史與實、事、是同音。也就是說,歷史是人寫的,是用以記載重要事件的,但是要秉持客觀中正的立場,要實事求是,不能帶有私心或者為了維護個人以及集團利益來寫。但是今天我們的教科書幾乎沒有符合這個要求的。
(8)「意」字的結構是「音」字加「心」字,「心音」(心聲)為意,指人的心思;同時這個字也可以說是由「立」、「日」、「心」三個字組成,「立」字表示頂天立地,「日」字表示正大光明,「心」是指內心的想法。我們看到在影視作品中角色的內心活動有時也會用畫外音的方式表現出來,其實我們人的一絲一念、所有的想法,不僅僅都是有形有像的,而且還是有聲音的存在,當那些念頭你剛剛想(響)完了,那些高級生命馬上就會看得到,同時也會聽得到,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思想念頭都沒有什麼隱私可言。所以做人應該心正、應該內心光明。
(9)「思」這個字除了現代漢語中大家都了解的意思之外,在古代漢語中還有包容的含義。「思曰容,言心之所慮,無不包也。」——《尚書·洪範》。從漢字的造字原則上來說,思字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從心,從囟(xìn),囟亦聲。囟指腦子。古人認為心腦合作產生思想。本義是思考、想、考慮。
如果從更高的角度上來看,思與私同音,因為漢字有一個特點叫做同音同源,同音字可以彼此引申或代替或補充或解釋或反襯等,所以所謂的思想,就是「私想」,也就是在「想私」,除了聖人覺者,人類社會中的那些思想家大多數都是「私想家」,沒有多少有價值的認識。
(10)「想」字在現代漢語中的含義是思索、懷念、念頭、推測、希望等等。由心、相二字構成,從心、從相,相聲,這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其中的心是指人心,相字的含義是容貌、樣子、形像等。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心之相為想。也就是說人所有的思想念頭都是有形像的,也都是活的,在高境界中看,「想什麼」就是「什麼在想」,所以人一動念那邊的生命都會看的見,而這些思想念頭卻都不是真正的自己,這也是人的壞思想極容易被邪魔鑽空子來操控人犯錯誤、做壞事的原因。所以道家講清靜無為。《易傳》中也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就是說高層次的智慧不是人心能夠想像出來的,而是清靜入定之後用心感應、感受到的。同時「想」與「響」同音,人的思想除了有其形像之外同時還有聲音存在,如同影視作品裡邊的畫外音。所以古人說: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盡知。世間之人,誰都沒有秘密。
(11)「悟」字的結構是一個豎「心」加「吾」, 「心」字代表人心,對修道者來說就是指心性問題,「吾」就是自己、我。其本意有明白、理解、覺醒之意,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遇事首先找自己的心性問題就是指悟性高。因為我們遇到的任何麻煩、任何問題從本質上來說都是由於自己的人心問題、心性問題所導致的,所以要走出困境就必須要找自己的心性原因,有句話說「境隨心轉」就是這樣的意思。
(12)「守」字的結構是一個寶蓋頭「宀」加「寸」字,其本義為看護、保持。在《說文解字》中解釋 為:守,守官也,從宀[mián],官府也,從寸,法度也。意思是為人要遵循官方法度,不可妄為。而對於修道者來說,覺者、上師的教導就是法度,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夠遵循上師的教導就是守住自己了。
(13)「德」字的結構是從彳(chì),從㥁(dé),㥁亦聲。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也可引申為行為、做事。從㥁,㥁也寫作悳、惪,㥁字的結構是十目一心,十目指眾人;一心指都認同,也可理解為自己的真心、善心。所以在《說文解字》中認為,德字就是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就是說既是眾望所歸,又符合自己本性的品質要求這就是德。所以我們講以德服人、德高望重。同時德字與「得」同音,有德才能有所得、有福份,無德就無所得、沒福份,一個人德有多大福份就有多大,所以古人講「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在古代漢語中「德」字還有升的含義,升就是提升,因為德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德大的人就容易提高自己的境界,在修煉界認為這就是根基好的人。
(14)「本」字的含義原指草木之根,《說文解字》曰:木下曰本(草木的底端、根部為本)。還有起初、原來、根源之意。從木,從一。在五行學說中,木主生,所以此處的木字也代表生命、眾生。而一字的含義就是道,《說文解字》曰: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所以從「本」字的結構上來說,生命的根源就是道,道就是萬物眾生之本。對於修道者來說,如果內心偏離了道,那就是忘了本。其實俗世眾生莫不如此。
(15)「術」字的正體寫法是「術」,含義是技能、技藝、方法、策略等。其結構由彳、術、亍三部份組成,彳(chì )、亍(chù)二字為小步行走之意,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為「行」字,既有勤而行之、勤奮練習之意,又有暢行無阻之意。而術字的結構是木上一點為術,在太極原理中木就是道,道的最基本表現、一點表現就是術,所謂道術(法術),就是此意。在人類社會中各行各業的生存技能和存在形式都是術,比如藝術、武術、數術、醫術、算術、方術、建築、烹飪、養殖以及各種工作。方法策略等為心術,動手動腳者為技術。無論心術還是技術都是道的體現,其表現形式是人的生存技能,對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實質也都是為了讓人從中悟道修道而存在的。術以道為根本,道以術為表現。沒有道就沒有術,沒有術也難以認識道。道有多高則術有多高,道憑悟而得,悟性不高者術亦不精。
(16)「路」字的結構是「足」字加「各」字,本義為道、途。其中「各」的意思是特別、自己、彼此不同,「足」就是腳。所以從這個字的結構上說,路在各自的腳下,沒有榜樣也沒有公式,既使大家走在相同的路上,也沒有兩個人的腳步是完全相同的。對於修道者來說,因為生命的來源不同,所以各自的歸宿就不一樣,那麼也許各自的表現形式千差萬別,但是只要按照正道理在走,他就不會走錯。
(17) 「寺」字的結構是「土」字加「寸」字,寸就是分寸,有法度之意。古人也把「寸」字理解為「守」,守法為寸。寺在中國古代是官署名,比如:大理寺(相當於最高法院)、光祿寺(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太常寺(掌管禮樂、宗廟祭祀等)、鴻臚寺(主管外交、禮儀等)、太僕寺(掌管車馬之事)等。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出家人修行的地方也稱為寺。不論官署還是寺院,都是宇宙的法則在世間的體現,所以在神傳文化的內涵中,做官也是修行,也是為了讓這部份人修行,比如歷史上那些忠臣良將,莫不如此。如果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寸土」為寺,寸土就是寸心、人心。那麼對於任何人來說,只要心存法度,無論身在何處都在寺中,都是修行。
(18) 「戲」字還有一個寫法是「戱」,「虛戈」為戲,舞台上的擺設都是道具,都是假的,都是給人看的。人生也是如戲,如果大家都知道自己就是演員,我們都在戲中,那麼不會有誰再把戲中的事情當真,也不會執著於其他的角色如何,更不會貪戀那些布景道具、那些所謂的財富,哪怕是正在他手裡握著的東西他也知道那不是他的,都是因為劇情需要而不是因為自己真的需要。所以,何必當真,何必計較,又何必煩惱呢?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關於如何研究學問以及修道的原則,在我們的神傳漢字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示,而且都完全符合大道的要求。由此也體會到我們在日常的學習和修行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認真看書,認真體會每句話的含義和要求,注意自己的一絲一念,堅持不懈,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