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1年08月16日】
【原文】
盛世黎民,嬉遊於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慶雲之祥。 夏時大禹在位,上天雨金;春秋孝經既成,赤虹化玉。 箕好風,畢好雨,比庶人願欲不同;風從虎,雲從龍,比君臣會合不偶。 雨暘時若,系是休徵;天地交泰,稱斯盛世。
【注釋】
景星:又名瑞星、德星,如果一國的君主實行德政,景星就會出現。《史記.卷二七.天官書》:「景星者,德星也,其狀無常,出於有道之國。」
慶云:一種五彩祥雲,象徵喜氣。
上天雨金: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上天雨金三日,又雨稻三日三夜。
赤虹化玉:傳說孔子完成《春秋》、《孝經》後,告之於天,有赤虹從天而降,化為黃玉,長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而受之。
箕好風,畢好雨:象徵人們的願望各不相同。箕、畢:星宿的名稱。古人認為箕與風對應,畢和雨對應。《書·洪範》:「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古人認為百姓與天上的繁星對應,因此跟星星一樣,各有所好。後「箕風畢雨」固定為成語。
風從虎,雲從龍:比喻同類事物之間可以相互感應。《易·干》:「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不偶:並非偶然。
雨暘(yang)時若:下雨和天晴都順應時令。暘,本意是指旭日初升,引申為晴天。若,順從。
休徵:美好的徵兆。
交泰:交上好運。泰,《易經》中的卦名。《易·泰》:「天地交,泰。」
【譯文】
太平盛世之時,百姓安居樂業,所以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快樂地嬉遊;太平時期有才德的皇帝能感召上天,而出現景星、慶雲等各種祥瑞的景象。 夏朝時大禹平治水患,功勞齊於天地,使上天接連下了三天黃金雨;孔子編纂了《春秋》和《孝經》這兩部書,赤虹從天而降化為黃玉。 箕星主風,畢星主雨,比喻百姓的願望各有不同;虎嘯生風,龍騰生雲,說明了君臣的會合相輔並不是偶然的。 晴雨適宜應時而至,這是吉慶福祿的好徵兆。天地融和通暢,萬事亨通便稱得上是太平盛世。
【點評】
這期內容很明顯,跟前期形成對比,前期講到,齊婦含冤,大旱三年,是地方太守貪贓枉法招來的,而鄒衍下獄,六月飛霜,則是一國之君聽信讒言所致,旨在告誡君臣,莫要失德,失德就會出現異常的兇險天象。這樣的內容旨在告訴孩子,人雖然看不見神佛的存在,但神佛卻會以這樣的方式,這樣的天象來進行規勸,提醒人神目如電的可畏,人的一言一行,都有神靈在監管。
而這一期,內容剛好相反,不管是太平有德的天子,治水有功的大禹,還是聖人孔子,都因做了對百姓和國家的大好事,功勞齊天而得到上天的肯定,呈現各種祥瑞之象,同樣是罕見的天象,但卻是對有聖德之人的嘉獎,尤其是恩澤天下的天子和聖賢之人。
內容相反,目的卻是一致的,告訴孩子,重德行善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上天定下的不可違背的對人的規範。善者得善報,惡者得惡報,皆是必然。
說白了,古人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傳承天文知識,從來都是站在神主導人間走向,安排人文,從而不斷顯露各種天象的角度在編寫文章和書籍的,目的就是勸善。讓人守住人在迷中做人的良知,莫要迷失善良的本性。如果站在無神論的角度,則是無法理解的。因為所有的天文現象,在現代人看來,全都以為是自然現象。而在古人看來,背後皆是神靈的作用,只是人眼看不見罷了。
所以天文這部分,即使在前半部分,描述風雨雷電等各種所謂的自然現象時,都會告訴大家,他們是風伯、龍王、雷公和電母等各種神靈在各行其職。其他天象也是如此。今天看似神話傳說,古人都深信不疑。因為那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敬畏天地,相信神目如電,善惡有報。因此人心善良。社會呈現尊師重道,父慈子孝,夫妻和睦,仁善忠義的道德風尚。
今天人們常說一句話,人心不古。其實就是不信神的結果。照古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當今天人倫道德全面敗壞時,天災異象頻頻出現,不就是一種必然嗎?所以,若想從根本上平安吉祥,不就得反思自己的德行,從本性上歸正,信神重德,才能改變天象,消除天災,轉為祥瑞嗎?向古人學習,方能活出真正的智慧。
【故事】大禹治水
大禹,約生於公元前兩千兩百多年前,黃帝的玄孫,姓姒,名文命。父親叫鯀。
相傳四千多年前,水神發怒,降下滔天洪水把大地吞沒了。鯀因此被派去治水。
鯀上天偷了一袋玉帝的「息壤」。他想利用息壤神土見風就長的神功,來做成堤壩攔截水患。但是他失敗了,洪水太猛了,堤壩被衝垮。鯀因失職而死。
後來,禹長大了,不忍百姓受苦,擔負起了治水重責。禹與父親相反,採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在眾多神仙的幫助下,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經過十三年,治好水患,人們終於得以安居樂業了。傳說他為治水穿山越嶺,腳趾甲都磨光了,三十歲還沒能結婚。有婚約的塗山姑娘一直等著他,可等到大禹來迎娶,婚後才四天,大禹又去治水了。《史記》記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而在民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更是婦孺皆知。大禹成婚的四天至今仍是江淮一帶嫁娶的吉日。
那麼這些傳說,是真的嗎?有不少人想到,這淹沒地球的洪水,僅僅憑著人力,即使是今天的科技,也是難以做到的。
其實在遠古三皇五帝時代,很多君臣都是修道人。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就是修道後,乘龍登天的,當時人神來往並不稀奇,大禹父親能上天偷神土治水,大禹也同樣有神力,據說他疏導黃河時,用神力把龍門山闢為兩半讓水流過,於是就有了龍門,「鯉魚跳龍門」正是此處。
大禹仁愛寬厚,治水有功,深受人們的愛戴。舜封他於夏地(今河南大禹州市)。後又把帝位禪讓給了大禹,大禹因其功德得以建立了夏朝——中國的第一個朝代。 可謂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