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天文(七)

紫穹


【正見網2021年08月14日】

【原文】

饋物致敬,曰敢效獻曝之忱;托人轉移,曰全賴回天之力。感救死之恩,曰再造;誦再生之德,曰二天。 勢易盡者若冰山,事相懸者如天壤。晨星謂賢人廖落,雷同謂言語相符。心多過慮,何異杞人憂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

【注釋】

獻曝:「獻曝」的典故,見《列子·楊朱》。

講的是春秋時期宋國一農夫,勞作後「自曝於日」(曬太陽)感覺非常舒適,甚至忘記了天下還有「廣廈澳室,錦纊狐貉」。於是,他高興地說:「負日之暄(曬太陽的溫暖),人莫知之,以獻吾君,將有重賞。」 說白了就是農夫冬天曬著太陽覺得十分舒服,以為沒人知曉,就決定去獻給國君請賞。後以「獻曝」形容所獻菲薄、淺陋,但出於至誠之心。

再造:指重新給予生命。多用於表示對重大恩惠的感激。語出《宋書·王僧達傳》:「再造之恩,不可妄屬。」

二天:比喻恩人如第二個天,能為自己做主。是對庇護者的感恩之辭。

雷同:雷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古時的一種說法,萬物因聞雷聲懼怕,因此打雷時萬物都有回聲,比喻看問題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隨聲附和。如今文藝作品中多指區別不大,沒有新意。

天壤之別:指天和地的區別。極言差別之大。出自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論仙》:「趨舍所尚,耳目之欲,其為不同,已有天壤之覺(較),冰炭之乖矣。」

【譯文】

 送禮給人表示敬意,要自謙說聊表獻曝的誠意;托人挽轉情勢,要說全靠您的回天之力。 謝他人援救之恩叫做再造;稱頌再生之德叫做二天。看似堅固,實則容易消亡的情勢或權力,好像冰山見到太陽一樣;事物懸殊極大,相去甚遠如同天地之差,可稱為天壤之別。 賢德之人因稀少罕見,比喻為早晨的星星;人云亦云,言語相似,則用雷同來形容。 心裡太過憂慮,跟杞人擔心天要塌下來一樣有何不同呢?做事不自量力,和夸父追逐太陽一樣毫無差別。

【故事】

一、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出自《新唐書.張玄素傳》。

唐太宗時期,有一個叫張玄素的侍御史,敢於向皇帝進諫。貞觀四年,唐太宗下詔重修洛陽宮乾陽殿,並且親自東巡視察。張玄素認為此舉不妥,就向太宗進言說:「秦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秦朝的皇帝逆天害人。征服天下不可用暴力,而應當勤儉節約,薄賦輕稅。君主以身作則,親身實踐,天下才可安定。如今陛下要大興土木,損害百姓,我認為陛下的過失,已經超過了隋煬帝。」

唐太宗十分不高興,說道:「你說我不如隋煬帝,那我同無道之君桀、紂相比,又怎麼樣呢?」張玄素答道:「如果陛下將洛陽宮乾陽殿重新修建起來,那會同桀、紂一樣導致禍亂。我聽說洛陽剛剛平定的時候,太上皇曾下詔令,要將那些過度奢侈的宮殿全部燒掉。當時陛下卻說,磚瓦木料可以用,應當賜給百姓。後來雖然沒有辦到,但天下百姓都稱頌陛下的德行。如今,陛下要重修宮殿,這就是重走隋朝奴役百姓的老路。只不過剛剛過去了五六年時間,陛下卻放棄了正確的主張,採取了不正確的做法,天下百姓會怎樣評價您呢?」唐太宗聽了這番話,最終放棄了重修洛陽宮,同時賞賜給張玄素彩綢200匹,以表彰他的直言進諫。

唐太宗時期的大諫官魏徵聽說了張玄素的勸諫之言後,讚嘆道:「張玄素談論天下之事,真是有回天之力啊,可以說是仁人之言啊。」

「回天之力」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後人用其來指能挽回局勢的巨大力量。(據正見網《中華典故:回天之力》)

二、杞人憂天

杞人憂天,來自《列子·天瑞》裡講述的一則寓言故事。

周朝時,杞國有個人,天天擔憂天地會崩塌陷落,身無寄所,因而睡不著覺也吃不下飯。

有人看在眼裡,為他擔憂,因此去開導他說:「天空,只是聚積的氣體罷了,無處不在。你伸展四肢,活動呼吸,整天都等於在天空中活動,為何要擔憂天會崩塌墜落呢?」

那人說:「天如果是氣體,日、月、星、辰不應當墜落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氣體中會發光的東西,即使墜落下來,也不能對你造成傷害。」

那人又問:「那地崩塌了怎麼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聚積的土塊罷了,充滿了四方,無處不在,你天天踩踏在上面,整天都在地上活動,為何擔憂地會塌陷呢?」

那人聽完後,消除憂慮,變得非常開心。

有人說勸解的人把日月星辰當作氣體是不對的,其實那不過是安慰之詞。想想此人居然能想到地球就在天空中,隨處都是天上的思想,可真是不簡單呢。我們看日月星辰在天上,那麼反過來,生活在其他星辰的人看地球不也是一顆天上的星星嗎,也在宇宙中掛著啊,對不對?!可見古人的視角,非同尋常。

「杞人憂天」的原意是提倡「順應自然之道」,這是道家的思想。後來,人們常用「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來形容不必要的或者無根據的憂慮。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